早期预警分级结合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程宝娣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预警分级结合急救小组的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试验组(早期预警分级+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认知功能MoCA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各项急诊救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认知功能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预警分级+急救小组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效果明显,可以缩短急救时间,有助于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早期预警分级;急救护理小组;预后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损伤,由脑血管破裂或梗阻造成,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攀升且存在年轻化的趋势[2]。有关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功能严受到重损伤,若治疗不及时或未得到彻底治疗,易产生各种后遗症,如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3]。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十分重要,医务人员有必要加强院前急救,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提高抢救效率及患者生存率,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院内治疗效果提升[4]。早期预警分级主要是依据患者生命体征对其病情进行一系列评估和判断,具有便捷、安全等优势[5]。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预警分级+急救小组的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女15例,男15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23±3.33)岁。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78±3.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配合度良好;意识清楚,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畸形;病历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
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发车,注意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和患者家属保持电话联络,询问患者发病情况,提醒家属不可随意搬动患者身体。接到患者后,判断其情况并予以有效处理。
1.2.2 实验组采取早期预警分级结合脑卒中急救护理模式
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后,有关科室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建立一个专门的急救小组,组内成员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接受有关培训和考核。每日护士需在急救前准备好急救用物并确保100%使用率,对急救用品进行仔细检查。急诊中心接到电话后,立即指导小组成员迅速前往目的地,取得和患者家属的联系,告知家属仔细观察患者状态并详细了解患者发病症状、发病时间、意识等,以便后续对患者展开有关病情评估和指导。接到患者后,使用预警评分量表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给予患者急救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诊救治相关时间。(2)比较两组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6]评估,满分30分,≥26分为正常,18~26分为轻度,10~17分为中度,<10分为重度。(3)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诊救治相关时间比较
试验组院前急救时间、急救评估时间、院内诊断时间、院内急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在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比较
试验组在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院前急救主要通过相关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发展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保障患者取得良好疾病预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意义重大[8~9]。有研究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院前早期预警分级结合脑卒中急救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10~11]。本研究显示,试验组院前急救时间、急救评估时间、院内诊断时间、院内急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预警分级护理中,急救护理小组中的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进行合理化院前分级管理,积极实施分诊,有利于节省时间[12]。试验组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认知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通过应用MoCA评分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和判断,以了解其病情发展进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急救及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认知功能[13]。试验组在急救结束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和院内急救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可缩短救治时间,延缓患者病情发展,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4]。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通过家庭随访、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和指导等措施增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其规避各项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15]。
综上所述,院前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预警分级结合脑卒中急救护理,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急救,节省入院时间,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为患者获取良好预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依,陈泱.早期预警分级结合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9):33-36.
[2]张伟,贺朝里,汪佩玲,等.院前急救质量改善策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3):145-149.
[3]齐慧娟,王冬瑞,黄梦阳,等.重症脑卒中的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效果[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4):121-123.
[4]吴珠娇,温江华,卓剑,等.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102-105.
[5]刘春花.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9):2615-2617.
[6]钟文娇,曹慧.分级预警联合三维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4,48(1):153-154.
[7]庞珍.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3,8(29):98-100,91.
[8]刘金金,彭德清,李文秀,等.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J].河北医药,2021,43(15):2388-2391.
[9]王丹丹,胡明俏,孙勇.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24,43(8):162-165.
[10]李莎莎,吴磊.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2):151-153.
[11]黄冠,耿兴超,秦文文,等.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30(10):1325-1329.
[12]戴园园,袁月华,韩美玲,等.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与急救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7):116-119.
[13]刘夫娟,郝亚南,王艳,等.渗透式风险预控急救护理联合运动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3):168-170.
[14]赵静,樊格,张森.基于循证的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6):162-165.
[15]郑娜,陈庚,黄秀春.以时间节点为导向的院内快速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23,42(20):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