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护理在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杨彩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护理在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运动疲劳度、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评分。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运动疲劳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为转变理论;康复护理;生活质量;自护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1]。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临床上具有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病情,但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患者处在稳定期时,科学规范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常规康复护理在复杂病情和患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为转变理论强调引导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本研究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在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5.8±10.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6.1±9.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纳入标准: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自主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存在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

向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其提高自护能力;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协助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需全面评估COPD患者行为习惯、健康认知及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划分不同的行为改变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为阶段和维持阶段。

(1)前意向阶段。这一阶段患者尚未形成对功能锻炼的积极意向,因此护理人员需制定系统的宣教方案,通过发放康复训练手册、观看康复训练视频等方式使其意识到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重要性。

(2)意向阶段。该阶段患者有参与康复训练的初步意向,但积极性欠佳。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和疑虑,并予以积极回应与解答,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与激励,列举成功范例,激发患者共鸣,增强其参与康复训练的决心。

(3)准备阶段。该阶段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康复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4)行为阶段。该阶段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每天按计划进行康复运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运动量,并做好相应记录。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监督,确保训练顺利进行。

(5)维持阶段。对坚持康复训练的患者予以积极肯定,并鼓励其继续努力,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缓解其压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疲劳度:采用Borg疲劳量表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疲劳程度越重。(2)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简明量表(SF-36)评估,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4)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完成训练方案,为完全依从;护理计划和康复训练有部分未完成,为一般依从;完全未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为不依从。总依从=完全依从+一般依从。(5)比较两组自护能力:采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评估,总分51~25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Borg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Bo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总依从率7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自护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COPD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可反复发作,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3]。主要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2个阶段。急性加重期可表现为咳嗽加重、咳痰增多和呼吸困难加重;稳定期呼吸道症状将缓解并趋于稳定。COPD稳定期患者需接受康复锻炼,以改善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改善预后。常规康复护理难以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部分患者因认知局限难以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或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行为转变理论是一种促使个体行为发生转变的理论,应用于康复护理中可聚焦患者的行为变化和个体需求变化,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措施加以干预[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运动疲劳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行为转变,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改善肺功能[5~6]。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模式还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疲劳感。此外,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可提高护理效率,有效缓解病情,促进患者康复。行为转变理论强调维持阶段的重要性,注重引导患者养成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使其更加重视康复训练,提高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从而促进患者较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7~8]。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罗松娣,林昆,周玲,等.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回归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33):4663-4665.

[2]金泉.解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J].江苏卫生保健,2020(3):50-51.

[3]梁振宇,王凤燕,陈子正,等.2023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1):1287-1298.

[4]刘啟,孙家蓉,万婷,等.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5):1043-1048.

[5]王静.行为转变理论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9):1153-1154.

[6]张莹.COPD稳定期实施肺康复护理对患者肺功能指标的调节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360-361.

[7]刘丽霞.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综合康复干预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2(6):446-447.

[8]平京娜,马雪.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肺康复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8):1139-11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