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高血小板患者行自体干细胞采集的护理体会
作者: 刘金容 柳静静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复杂的恶性肿瘤,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其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高血小板情况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高血小板患者行自体干细胞采集的临床资料,详细阐述整个治疗进程中医护人员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预防感染、病情观察、高血小板的识别与处理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等。总结 在高血小板状态下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实践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结论 该患者顺利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且未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造血干细胞;护理;不良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MM)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由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恶性增生引起,浆细胞通常会分泌完整或部分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血钙升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等一系列并发症[1~2]。近年来,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更新,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3]。动员并采集足量的造血干细胞是进行移植的关键环节,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是获取这些干细胞的主要途径[4~5]。高血小板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外周血血小板数超过450×109/L。血小板聚集可阻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干扰造血干细胞正确分离,导致造血干细胞采集困难,影响采集成功率[6~7]。本院于2024年3月收治了1例MM合并高血小板患者,在化疗联合细胞因子动员后,采集时血小板仍处于较高状态,导致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困难,经过个性化精心护理,患者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产品CD34+细胞数>5×106/kg,达到理想的采集目标。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区某某,男,50岁,因“确诊多发性骨髓瘤4个月,返院动员”于2024年3月25日入院。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尿黄,住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IgAλ型、继发性肝淀粉样变性,予以硼替佐米(Bortezomib)+地塞米松(DXM)+达雷妥尤单抗(Dara)+环磷酰胺(CTX)化疗、护肝等治疗,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内痔、乙肝两对半表面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
入院体查:一般情况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二便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正常,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计数479×109/L,予以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用依托泊苷(Etoposide)+阿霉素(Adriamycin)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下降,至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降至最低点,白细胞计数1.8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计数168×109/L,白细胞开始回升时注射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中;化疗动员后第17天,监测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1199个/uL,开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采集前,患者白细胞计数35.3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4.19×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计数856×109/L,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经双臂穿刺,采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开始时,由于患者处于高血小板状态,细胞分离机泵出的白膜均为类似血小板颜色产物,调节细胞分离机循环容量、泵出白膜容量等参数无效,遂进行血小板去除处理,最终顺利完成干细胞采集。共采集2 d,每次采集时间为4~5 h,采集干细胞悬液约200 mL,细胞活率达到95%以上。第1天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数4.63×106/kg,单个核细胞数 4.31×108/kg。第2天采集时患者白细胞计数59.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3.58×109/L,血红蛋白93 g/L,血小板计数417×109/L,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数29.73×106/kg,单个核细胞数12.52×108/kg。采集后,将干细胞悬液转交冻存公司保存,待移植时使用。
2护理体会
2.1 化疗联合G-CSF动员期护理
2.1.1 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通过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知识,入院后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在不同治疗阶段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通常采用一对一口头讲解、发放图文宣传手册、展示幻灯片、播放科普视频以及利用院内公众号推送消息等多种方式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
2.1.2 心理护理
化疗动员期的治疗通常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腔溃疡、脱发等。身体的不适,加之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以及对未来健康状况的担忧,使得该阶段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策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其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倾听其心声,洞察其心理状态,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列举既往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治疗信心。积极引导患者通过深呼吸、看书、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疾病及治疗。
2.1.3 预防感染
患者经历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极易发生感染,应给予单间保护隔离,每日消毒病室墙面及物体表面2次、清洁地面2次、空气消毒2次,每日更换床单位。限制探视人员,要求入室人员不超过2人。每日做好患者口、眼、鼻、肛周及皮肤等处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注意饮食卫生,每天饮水2 500 mL以上。
2.1.4 病情观察
化疗动员期患者易出现血象波动,应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此外,留心观察患者有无口腔黏膜炎、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有无出血征象,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同时,在注射G-CSF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以及腰痛等不适,以便及时处理。警惕患者有无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等,降低高血小板风险。
2.2 高血小板风险识别与处理
2.2.1 准确识别
高血小板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此时,需密切关注患者凝血功能以及是否有出血或血栓形成迹象。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高血小板可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阻止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干扰干细胞正确分离,降低干细胞采集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医护人员应明确该病特性,掌握高血小板诱发原因,如药物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化疗药物损伤、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活检,准确识别血小板计数及骨髓细胞形态。
2.2.2 及时处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应对高血小板情况[8]。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抗血小板药物、羟基脲、干扰素等,对于由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升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化疗药物。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避免过度劳累。
2.3 外周干细胞采集的护理
2.3.1 采集前
向患者说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流程、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用餐时间,避免空腹采集,以防出现低血糖。采集前,确认所有必要的检查和医嘱已经完成。做好常规、急救药物和器材准备,预热COM.TEC血细胞分离机,根据采集前血细胞比容和单个核细胞总数,设定采集程序、参数。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评估其外周血管情况,准备适当的静脉通路方案[9]。
2.3.2 采集时
采集开始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预防枸橼酸钠毒性反应。采集时,先通过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去除治疗,同时适当调高ACD比例,运行一个体循环量后采用手动模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严格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所有采集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机器操作程序开展,注意检查管路情况,保障管路通畅。严密监测采血压力与回输压力,将血流速度、循环量、收集量以及ACD比例维持在合理区间[10]。由于采集过程中血流速度较快,可达60 mL/min,应全程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疼痛、渗血等;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口唇及指尖发麻、胸闷、心悸等症状,如出现不适情况,需要立即停止采集,确保安全,并及时安抚患者。
2.3.3 采集后
采集后,将干细胞悬液转交冻存公司冻存于-196 ℃液氮储存箱中,待移植时使用。采用无菌纱块或棉球对穿刺点按压5~10 min,穿刺点无出血后消毒并贴上无菌敷料。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穿刺侧肢体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指导其遵医嘱服药。
3讨论
采集造血干细胞之前,需要给患者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这一过程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加,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腰痛等不适感。此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通常需要花费4~6 h,其间患者活动受限,从而降低其舒适度。采集后,由于穿刺点压迫、制动以及血液成分流失,患者可能出现疼痛、乏力等不适。因此,采取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通过分享该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高血小板患者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护理,总结了高血小板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强调及时识别并处理高血小板风险的重要性。在化疗动员期,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预防感染可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医护人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22,17(1):75-93.
[2]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480-487.
[3]邓晶晶,王桐桐,陈文明.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2):209-212.
[4]管方舒,何冬花,李奕,等.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3,31(4):1056-1060.
[5]刘恒,葸瑞,白海,等.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3,31(6):1845-1851.
[6]裴晓杭,张丽娜,周盼,等. sFLC、血清钙离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3):794-798.
[7]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12):979-983.
[8]梁培,杨静,李明霞.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现状[J].中医研究,2024,37(3):88-92.
[9]程红,方思施,曾咏祺,等. 5种不同血管通路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结果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8):634-641.
[10]邱菊红,方小芸.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5):66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