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日常护理

作者: 葛晓莉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等到发现时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日常护理在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慢性肾脏病的日常护理要点。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以及影像学检查异常,且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其中,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下降;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会对肾脏血管造成持续压力,影响肾脏的正常血液灌注和滤过功能;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自身的炎症性疾病,可能由自身免疫反应、感染等多种因素引发,炎症会破坏肾小球的正常结构,从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

在症状方面,慢性肾脏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后,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在体内蓄积,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胃肠道功能。患者还可能出现水肿,早期可能是眼睑、下肢等部位的轻度水肿,到了后期可能会发展为全身性水肿。这是由于肾脏对水和钠的调节功能失常,导致水钠潴留。此外,患者的尿液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泡沫尿,这是因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也可能出现血尿,尿液颜色变红或者呈洗肉水样。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慢性肾脏病不仅会影响肾脏本身的功能,还会对全身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肾脏自身来说,随着病情的发展,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内分泌等功能会逐渐丧失,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后,会引起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等,这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在骨骼系统方面,肾脏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器官。而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出现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质疏松、骨软化等骨骼疾病,出现骨骼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况。在血液系统方面,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慢性肾脏病的日常护理内容

饮食护理

(1)控制蛋白质摄入: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需要特别谨慎。如果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因为肾脏需要对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废物进行过滤和排泄。但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少,又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一般来说,根据患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不同,蛋白质的摄入量也有所差异。对于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猪、牛、羊等的瘦肉部分)、鱼类、蛋类、奶类等,每天每千克体重的蛋白质摄入量可以控制在0.8~1.0 g。对于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能需要进一步减少到每天每千克体重0.6~0.8 g。

(2)限制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因此,患者需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一般建议慢性肾脏病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5 g(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除了食用盐外,患者还需要避免食用咸菜、腌肉、咸鱼等高盐食物。在烹饪食物时,可以采用一些低盐的烹饪技巧,如使用柠檬汁、醋、花椒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3)控制钾的摄入:肾脏是调节钾平衡的重要器官。当肾功能受损时,肾脏对钾的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高钾血症,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血钾水平控制钾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包括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对于血钾偏高的患者需要加以控制。例如,如果患者血钾较高,可能需要将香蕉的食用量从每天一根减少到每周1~2根;在食用土豆时,可以先切成小块,用水浸泡几个小时,以减少其中的钾含量。

(4)限制磷的摄入: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有磷代谢紊乱,而血磷升高会引起皮肤瘙痒、骨质疏松等问题。富含磷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坚果、豆类等,患者需要控制摄入量。一些加工食品中也含有较多的磷添加剂,如可乐、某些加工肉类等,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可以选择低磷的食物,如蛋清、冬瓜、苹果等。

水分管理

(1)监测出入量:准确监测每日的液体出入量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非常重要。入量包括饮水、汤、粥、水果等中的水分,出量则包括尿量、呕吐物、粪便等中的水分。患者可以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和量杯准确测量液体的量。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尿量正常,可以适当饮水,保持出入量平衡。但如果患者尿量减少,就需要严格限制水分的摄入,避免水肿和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例如,一位患者每天尿量为1 000 mL,那么他的液体入量(包括饮水、食物中的水分等)也应该大致控制在1 000~1 200 mL。

(2)根据肾功能调整: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脏对水分的调节能力减弱。在肾功能不全早期,患者可能只需要轻度限制水分摄入。但到了肾衰竭期,患者的尿量可能会明显减少,此时就需要更加严格控制水分摄入,防止体内水分潴留,引起高血压、肺水肿等并发症。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重变化来判断水分摄入是否合适。如果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可能是水分摄入过多,需要调整。

血压管理

(1)定期测量血压: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每天测量1~2次,最好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测量。可以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准确记录血压值,以便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波动较大,要及时告知医生。

(2)遵医嘱服药:对于血压高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医生通常会开具降压药物。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常见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例如,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干咳等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自行停药。

(3)生活方式调整: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血压控制也非常重要。患者要注意减轻体重,如果体重超标,每减轻10 kg体重,血压可能会下降5~10 mmHg。同时,要增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也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过量饮酒则会影响血压的稳定。

生活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 h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肾脏功能的稳定。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可以创造一个舒适、安静、黑暗和凉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都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进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果患者在工作中感到疲劳,应该及时休息,不要强撑着继续工作。在做家务时,也可以分多次进行,不要一次性完成大量的家务劳动。

(3)注意保暖:寒冷的天气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所以患者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在外出时,要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室内温度也要保持适宜。

情绪管理

(1)认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慢性肾脏病是一种长期的疾病,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各种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免疫力,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的恢复。例如,长期的焦虑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睡眠质量下降等,对肾脏产生不利影响。

(2)积极应对情绪问题:患者要学会积极应对情绪问题,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来倾诉自己的烦恼,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也可以参加一些病友互助小组,与其他慢性肾脏病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方法来缓解情绪,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如果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无法自行调节,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定期复查

(1)复查的重要性:定期复查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病情的重要环节。通过复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在进一步恶化,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更换治疗药物。

(2)复查项目:一般的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电解质(钾、钠、氯、磷等)、血压、血糖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肾脏B超、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患者要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一般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1~3个月复查一次,病情较重或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

结束语

慢性肾脏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护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