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观察
作者: 陈惠琼
摘要:目的 探讨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4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能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盆底康复;赋能理论;多维护理;产后;盆底静息压
妊娠期间,胎儿发育、羊水量增长,加上孕妇体重变化可导致盆底肌功能出现较大变化,使盆腹腔压力升高。分娩过程中可能严重损伤盆底肌及盆底神经,造成较为严重的盆底功能损害[1]。通常分娩结束后7~8周,产妇泌尿生殖系统、盆底肌会逐渐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孕产妇较难恢复至分娩前状态,甚至引发压力性尿失禁、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对产妇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产后加强相关护理,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十分重要[2~3]。本研究旨在探讨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4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9.68±2.94)岁;分娩孕周37~40周,平均(38.62±1.05)周;经产妇19例,初产妇24例。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53±2.87)岁;分娩孕周37.50~40周,平均(38.73±1.09)周;经产妇18例,初产妇25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年龄>20岁;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恶露均排净;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意识、认知等功能异常,无法配合产后康复;存在生殖泌尿系感染;存在内外科疾病;存在恶性肿瘤;遵医行为较差;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摄入清淡、高蛋白饮食,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必要时予以心理疏导,预防产后抑郁。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阴道哑铃训练等,每次5~10 min,每日训练3~4次。持续干预1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
(1)成立赋能小组:组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1名、高年资责任护士3~4名。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成员学习赋能理论及产后盆底康复多维护理相关知识,主治医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同时指导康复训练,产康责任护士负责落实护理方案。
(2)制定护理方案:于万方、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赋能理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多维护理”等关键词,寻找循证依据。与产妇进行访谈及讨论,通过开放式、引导式提问确定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健康需求,例如“最希望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盆底康复”“盆底功能康复的困难在哪”等,据此初步拟定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方案。
(3)多维护理措施: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方式向产妇宣教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知识,说明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提高产妇认知,增强其产后康复意识。还可介绍成功案例,使其积极配合产后盆底康复锻炼。积极与产妇沟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引导其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其间,产康责任护士应对产妇给予充分肯定、情感支持,激发其自我护理潜能,并适时提问,例如“你能想到的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的措施有哪些”“盆底康复对其生活的改变是什么”,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及时察觉情绪变化。对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产妇,可通过播放音乐、正念减压等方式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负性情绪。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对体型偏胖者,指导其低脂低糖饮食,禁食油炸、油腻等食物,少食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尽量食用植物油;对偏瘦者,嘱其少食多餐,多摄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尽量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指导产妇进行坐立提肛肌训练,嘱其取坐立位,双腿交叉放置,站立时上提收缩肛门,维持5~10 s后坐下,反复多次练习,每10 min/次,每日2~3次。指导产妇进行会阴及肛门收缩训练,于排空尿液后进行深呼吸训练,吸气时最大力收缩肛门及会阴,维持5 s后呼气同时放松肛门及会阴,5~10 min/次,每日3~4次。通过图片、模型、视频以及现场示例指导,检查产妇对康复动作、姿势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确保其能正确使用盆底肌收缩而不是使用腹部肌、大腿肌等其他力量收缩,从而保证盆底康复效果。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干预前后评估,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总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从。(2)比较两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于阴道口置入气球,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后监测盆底收缩压,在无收缩状态下检测盆底静息压力,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3)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锻炼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可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产后康复。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指导其进行规律性盆底肌训练,可促进盆底肌收缩及血液循环,提高会阴、肛门等部位张力,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能力恢复,对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4]。然而,部分产妇由于缺乏盆底康复相关知识,且产后康复意识不强,难以较好地掌握盆底康复重点及要点,从而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5~6]。
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及全面性,且康复训练项目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产妇产后康复需求。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侧重于激发产妇健康管理及自我护理的主动性,通过访谈及讨论使其了解康复锻炼对产后康复的重要性,增强其自我护理意识,从而积极主动采取健康行为,促进产后康复[7~8]。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主要从产妇自身出发,通过成立赋能小组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情感宣泄、饮食护理、盆底康复锻炼等多维护理干预,化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提高其对盆底功能障碍及产后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其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及自护能力,确保其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对自我健康管理做出正确决定,更好地配合盆底康复锻炼,从而改善盆底静息压及其他盆底功能指标。此外,该护理模式还要求小组成员对产妇提供情感支持,调动产妇锻炼积极性,坚持产妇康复锻炼,从而保证康复效果,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底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能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锋萍.骨盆底肌肉运动联合盆底肌磁电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改善[J].吉林医学,2022,43(8):2220-2223.
[2]余松庆,徐炎君.产后社区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3):148-149.
[3]管琼华.赋能理论指导下改良护理方案结合人文关怀护理对剖宫产产妇自我效能感、心理状态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23):164-167.
[4]刘红姣.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3):859-862.
[5]彭艳,崔婧,王春霞.赋能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症状和自我效能的影响[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2,5(2):159-163.
[6]蓝秀青,陈暖金.赋能教育模式在全子宫切除产妇术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0):7-9.
[7]曾英.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康复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2,35(11):175-177.
[8]韩小玲,叶庚秀,肖婷婷.赋能教育联合盆底肌力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产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3):97-99.
[9]黄蕾,田鹏,马雪真,等.盆底超声联合生物反馈及康复训练诊治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健康之友,2019(13):174-175.
[10]张丽芹,陈小芳,陈红惠,等.家庭同步赋能管理对妊娠糖尿病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2,30(1):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