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干预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唐琪 汪蓉 杨宝义

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干预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干预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程序化路径护理,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动脉压(PAP)及心排血指数(CI)]、治疗期间相关指标、并发症、意外下机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PaO2、PaCO2、PAP及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PaO2、PAP及C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氧合指数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ECMO支持时间及重症医学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意外下机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程序化路径护理可有效促进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ECMO辅助治疗患者气体交换,改善其血气指标,加快康复进程,降低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程序化路径护理;ECMO;重症肺炎;临床护理

重症肺炎为呼吸内科常见病,多由致病菌感染所致,常见于免疫力低下和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1]。当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出现顽固性缺氧,且对传统治疗(如肺复张、俯卧位通气、高频通气等)无效时,临床多考虑使用ECMO治疗,为患者提供体外呼吸循环,使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有效改善[2]。ECMO治疗对护理要求较高,临床常规护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程序化护理路径是在了解患者具体病情后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计划,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与疾病护理效果,实现患者早期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干预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女18例,男22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8.5±6.4)岁。实验组女19例,男2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7.6±5.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3];需实施ECMO治疗;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有风湿免疫性疾病或伴有内脏器官严重感染;有神经疾病史;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ECMO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遵医嘱严格落实治疗计划,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每天监测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做好管道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积极预防感染。严格落实基础护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

1.2.2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程序化路径护理

(1)建立程序化路径护理小组:由医师、护士、护士长等组成,组员都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护士长任组长,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及目标,分配好岗位职责,同时在全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提升组员的专业素养。培训结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考核后参与本研究。

(2)护理措施:护理小组每天需设置ECMO护理核查清单,以清单为依据核查患者治疗期间的体温管理、导管管理、伤口护理、下肢压力损伤预防等落实情况。完成上述项目后,在清单上相应栏目签名确认。对于未能按要求完成的相关项目,需要说明未能完成的原因,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持续进行改进。做好口腔卫生及呼吸管道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每天给予患者下肢按摩半小时,穿戴弹力袜。

(3)出院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来院复诊,并向患者交代日常饮食和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定期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动脉压(PAP)及心排血指数(CI)。(2)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相关指标:氧合指数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ECMO支持时间及重症医学入住时间。(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导管相关性感染、下肢压力性损伤等。(4)比较两组满意度:待患者病情好转后,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包括非常满意(>80分以上)、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以下)3个等级。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PaO2、PAP及C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期间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氧合指数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ECMO支持时间及重症医学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及意外下机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下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ECMO系统包括血泵和氧合器,通过管道与患者连接。血泵负责将静脉中的缺氧血液抽出并通过氧合器进行氧气交换,再将富氧血液返回动脉系统。这一过程中,血液在体外与氧气结合,从而实现人工氧合和循环支持。在使用ECMO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严格的监测和护理管理,以防止出现并发症[4~5]。ECMO操作较为复杂,使用过程中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护理要求高、难度大[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PaO2、PAP及C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ECMO支持时间及重症医学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意外下机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明(P<0.05)。说明程序化路径护理应用于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ECMO干预患者中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程序化路径护理能够使临床护理活动更加程序化、标准化,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护理项目得到全面实施,从而有效应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保障治疗顺利进行,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功能,改善血气指标,促进患者康复[7]。此外,程序化路径护理模式优化了护理流程,护患之间沟通更为有效,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护理问题及当前存在的重点护理问题,适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积极预防并发症,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意外下机率,保障治疗安全。在整个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还会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缓解其消极情绪,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使治疗过程更加平稳有序,缩短药物使用时间及ECMO支持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程序化路径护理可有效促进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ECMO辅助治疗患者气体交换,加快康复进程,降低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海燕,赵燕君,余玲萍,等.呼吸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及气道菌群分布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3,36(13):69-71.

[2]柯晓晖.重症肺炎应用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针对性护理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5):2126-21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253-279.

[4]张陈光,陈旭岩,张向阳,等.营养风险筛查与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3):175-179.

[5]彭胜伟,何爽.1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救治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14):1786-1788.

[6]杨硕.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救治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22,21(3):25-28.

[7]张红梅,任卫红,邓勇进,等.基于MDT的干预模式应用于ECMO辅助治疗患者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2):172-1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