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许岳霞 罗婉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均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咳嗽、湿啰音、憋喘及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症状缓解,改善其肺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关键词:大叶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肺功能;咳嗽
大叶性肺炎为小儿常见急性肺部感染,常伴有高热、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是一种结合诊断与治疗的医疗技术,不仅能收集病原体信息,帮助医生精确诊断,还能直接清除病原体和炎症产物,是治疗大叶性肺炎的重要方法[2]。患儿治疗配合度较低,临床护理要求较高[3]。集束化护理通过整合多个经过验证的有效护理措施形成标准化的护理流程,能最大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4]。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均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大叶性肺炎诊断标准[5];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肺部影像学改变仅1叶。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脏、肝脏或肾脏功能障碍;对肺泡灌洗中使用的药物成分过敏;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有慢性肺疾病,如哮喘、囊性纤维化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每4 h监测1次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确保患儿所在病房温度适宜(22 ℃~25 ℃),保持良好的通风,创造一个有利于病情恢复的病房环境。根据患儿症状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积极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解释治疗进展,缓解其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
(1)构建多学科团队:包括儿科医师、麻醉师、护士、心理医师及营养师,确保从医疗、护理、心理及营养等多个维度满足患儿护理需求。定期召开会议,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制定初步的治疗计划,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及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密切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针对性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此外,针对出现疼痛、发热症状的患儿,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镇痛药进行干预。
(2)肺泡灌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麻醉师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镇静药和疼痛管理方案。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确保患儿处于最佳体位,保证操作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实施24 h的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或病情变化时,应立即通报给主治医师,确保及时进行医疗干预。从治疗第1周开始,指导患儿进行肺部功能训练,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痰技巧。心理医师需根据患儿年龄和心理状况使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法(如游戏、绘画等),减轻其治疗压力,提高其对整体治疗过程的适应性和参与度。
(3)出院护理: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对家庭成员进行系统教育,确保给予患儿提供有效的居家护理。出院后,团队应定期通过电话或家访的方式了解患儿康复情况,适时调整康复计划,促进其健康。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如咳嗽、湿啰音、憋喘及发热等症状。(2)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通过北京佰嗯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计算FEV1/FVC。(3)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短暂性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鼻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湿啰音、憋喘及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系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大叶性肺炎是指肺叶实质性炎症性病变,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建立,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也成人不同,免疫应答较差,感染控制不及时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6~7]。因此,临床上仅依赖常规治疗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肺泡灌洗是清除肺部病理产物、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是肺泡灌洗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带来气道损伤、感染等风险[8~9]。因此,对肺泡灌洗治疗患儿实施科学、规范、全面的护理是保障肺泡灌洗疗效及患儿康复的关键。
集束化护理是由多项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组成,通过优化护理流程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科学和规范,以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目的[10]。集束化护理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先进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旨在提高护理质量[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咳嗽、湿啰音、憋喘及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学科团队协作从多个维度满足患儿需求,使每个环节的治疗和护理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团队成员定期讨论患儿治疗进展,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了每项干预措施的精准落实,从而促进其症状较快改善,缩短治疗时间。集束化护理在治疗早期即开始对患儿进行肺部功能训练,指导其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痰的技巧,促进排痰,减少肺部炎性物质滞留,降低二次感染风险,从而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此外,麻醉师在肺泡灌洗治疗前,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镇静和疼痛管理方案,使操作过程更加安全和有效,同时24 h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减少操作带来的风险;心理医师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减轻患儿治疗压力,提高其对整体治疗过程的适应性和参与度。出院前,护理人员对家庭成员进行系统教育及定期随访,可确保患儿获得良好的居家护理,促进其康复,进而保障其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症状缓解,改善其肺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郑茂,杨岚.4430例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3):383-386.
[2]胡娟,刘辉.层级链式护理联合预警干预对大叶性肺炎患儿康复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3,31(3):178-180.
[3]刘春娟,陈伟超,余宏川.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20,22(7):447-450.
[4]林露仙,王昭丽.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儿童气管镜肺泡灌洗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21):174-175.
[5]徐秋萍,江松青,凌开煌,等.儿童大叶性肺炎早期血清炎症因子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20):1-6.
[6]刘丹丹,蔡莉华,世莉品.以尼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基础的全程护理在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的干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23,21(5):665-668.
[7]刘苗,陈碧,王金平.协作策略护理干预在支气管镜下治疗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7):142-144.
[8]黄建宝,孟燕妮,陈璐,等.儿童大叶性肺炎34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2):41-43.
[9]李玉侠,崔亚.集束化护理在大叶性肺炎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11):1505-1507.
[10]冯建坤.集束化护理在大叶性肺炎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9):187-188.
[11]徐艳丽.集束化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的干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7):1675-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