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陈剪

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全局式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急救指标(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 观察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时间,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诊护理;分诊时间;全局式护理模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急诊护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病的急救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减轻脑细胞损伤,挽救患者生命[1~3]。传统护理模式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无法充分满足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4]。因此,探索更加科学、全面的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全局式护理模式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和护理,注重护理团队协作,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护理服务[5]。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6];年龄≥60岁;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能够配合护理和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严重脑外伤等;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和护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

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告知家属避免搬运或移动患者,以防二次伤害发生;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如有呕吐物,则告知家属协助患者将头部侧歪,清理其口鼻分泌物以防窒息;在急救车到达医院前10 min内,通知急救护理人员准备好药品和急救设备在院门口等待。搬运患者时严格遵循转运规程,避免二次伤害。护理人员协助医生采集患者病史,记录发病时间、接诊时间及既往病史。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用药,必要时给予心肺复苏。同时,使用绿色救援通道,联系影像科进行相关检查,护理人员全程陪同。急救后安排患者住院治疗,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急诊与住院病房的交接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其应对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1.2.2 观察组实施全局式护理模式

(1)组建全局式护理小组:由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与考核,确保各自具备处理急性脑梗死急诊救治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完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在紧急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应对。

(2)院前急救:开设专门的急救系统,通过与急救小组成员电话联系,及时将患者实际情况反馈给团队成员,使护理小组可预先判断患者症状,并制定初步的处理方法。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情况,保持其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同时,选择粗大的静脉建立通道,确保输液顺利进行。此外,急救人员按照急救流程给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

(3)院内急救:患者到达医院后,院内急救小组成员应按照预先确定的分工协作。伤情评估,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来评估患者病情,及时识别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循环支持,迅速遵医嘱给予输液,以维持患者体循环正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气道支持,清理患者气道分泌物,确保气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这对重症患者的呼吸管理尤为重要。此外,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到达后及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结合各专科医生的意见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抚情绪激动的家属,告知其患者当前的状况及救治方案,使其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等。(3)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总分为42分,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迅速且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脑血管闭塞和狭窄,伴有神经元损伤,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8~9]。静脉溶栓是主要的治疗方案,通过溶解血栓以恢复血管通畅,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但该方案对治疗时间窗要求极为严格[10]。因此,改进护理模式,优化急救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救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全局式护理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的护理方法,旨在从整体上对患者进行全面、连续的护理。该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通过整合患者多层面护理需求,合理安排入院后急诊抢救流程,优化护理程序,以达到提高抢救效率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局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时间,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绍菲,田甜,彭艳丽.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一站式护理服务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23,31(4):454-457.

[2]张肖肖.改良护理行为引导干预对行急诊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3,8(36):42-44,48.

[3]王茜,张晶,魏杭,等.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3,36(3):198-200.

[4]陈辉,李婷婷.流程化急诊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1):120-123.

[5]朱永艳.全局式护理模式对老年急诊患者的护理效果[J].妇幼护理,2023,3(1):231-233.

[6]段贝贝.改良急救护理路径结合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5):180-183.

[7]闫晓芳.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增刊):468.

[8]田竟,张杨.SWOT分析法联合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344-347.

[9]訾海雪,刘阿敏,李文静.舒适护理结合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0):76-78.

[10]罗慧,罗金薇.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0):167-1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