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作者: 薄雯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0

摘要:目的 分析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12周,比较两组激越行为、社会交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激越行为、社会交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激越行为评分低于参照组,社会交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可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护理;激越行为;社会交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情感、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新增15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1]。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使其常常面临社会孤立、就业困难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情感负担。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症状,虽然短期内能有效减轻症状,但不能完全解决其社会功能障碍问题,还需要心理护理进行干预[2]。常规护理包括情绪支持、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在社会功能和行为问题方面的护理需求。认知行为疗法为一种基于科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可通过改变患者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3]。本研究随机抽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分析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参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2.51±3.32)岁;体重指数18.40~29.80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62±1.39)kg/m2;病程1.20~7.50年,平均病程(4.55±0.84)年。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57±3.36)岁;体重指数18.50~29.70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57±1.40)kg/m2;病程1~7.80年,平均病程(4.59±0.8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病程>6个月且当前病情稳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4分;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和参与意愿;患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存在明确的自杀意图或严重自伤行为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沟通,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所享有的社会支持状况,据此精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日常护理中,细心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理状态,密切关注其情绪起伏与行为表现,迅速识别并应对异常情况。为了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可组织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集体活动,帮助患者有效减轻心理压力,舒缓情绪。此外,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耐心向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

1.2.2 观察组给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

(1)认知重构: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的面谈形式,帮助患者识别其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和思维模式,如过度夸大负面事件影响,或对他人行为意图产生误解,通过提供具体实例及合理解释,逐步引导其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同时,利用认知重构技术引导患者建立更为积极和现实的思维模式,如患者表现出自卑情绪时,帮助其认识到自身优点和能力,增强自信心,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患者认知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干预策略,确保其能够逐步接受和内化新的认知模式。

(2)行为激活:与患者共同制定一份活动计划,确认计划内容包括患者感兴趣且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的活动(如散步、阅读、绘画等)。实施过程中,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活动参与情况和感受,再次纠正不良行为。针对参与度较低者,需逐步增加活动频率和难度,避免其因活动过多而感到疲惫或压力,及时给予鼓励反馈,增强其行为动机。

(3)情绪管理:借助情绪日志和情绪评估工具帮助患者识别自身情绪变化模式和触发因素,如某些患者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容易产生焦虑或愤怒情绪。同时,结合评估结果指导其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表达性写作或者艺术创作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

(4)社交技能指导:涉及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反馈指导等活动,引导患者在安全环境中练习,从而提高其社交技能。例如,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情景,引导其练习开始和结束对话、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等;组织小组活动,使患者在与其他患者互动的过程中,应用和巩固所学社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激越行为:于护理前及出院时采用激越行为量表(CMAI)评估,包括语言性激越行为、躯体性攻击行为及躯体性非攻击行为,总分0~21分,评分越高表明激越行为越严重。(2)比较两组社会交往能力:于护理前及出院时采用社交技能量表(SSC)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量表(SAFE)[4]评估,包括社交技能(48分)及社会适应能力(76分),评分越高表明社会交往能力改善越显著。(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于护理前及出院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包括个人卫生、交通出行、家务管理、进食等内容,总分0~56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于出院时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评估,包括十分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十分满意+比较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激越行为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激越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激越行为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社会交往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社会交往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社交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失调及环境应激等,临床上患者常以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感平淡、意志缺乏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5~6]。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后,仍存在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和负性情绪。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核心内容在于通过改变患者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帮助其重建适应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7]。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激越行为评分低于参照组,社会交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重构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和纠正其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降低其对刺激事件的过度反应;通过情绪管理技术指导患者有效调节情绪,进一步减少激越行为发生[8]。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患者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保持情绪稳定,从而降低激越行为频率和强度。行为改变在此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使其逐步建立更加健康的行为模式,配合针对性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其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非语言交流和情感表达策略,以此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应对能力,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进而正常参与日常活动。

综上所述,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可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联盟.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57(7):397-406.

[2]邱海燕,郭淑琼.人性化护理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2,43(6):110-111.

[3]何兰英,徐曼华,李平,等.正念睡眠认知疗法对中青年精神分裂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4,37(3):58-64.

[4]张亚丽.心理及生活护理干预在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工作中的价值体会[J].科学养生,2021,24(9):71-72.

[5]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1):3-10.

[6]孙艳红,张燕,王静.综合心理行为护理对后续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9):31-34.

[7]赵慧,关春兰,明亮,等.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交往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4):564-567.

[8]符丹萍,王露,张建平,等.支持性心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行为及病耻感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4(3):101-1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