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巨丽燕
摘要:目的 探讨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比较两组依从性、焦虑、抑郁情况、希望水平及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总依从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可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希望水平,稳定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从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共情理念;照护策略;焦虑;抑郁;希望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主要诱因有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1]。典型症状为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可能向左肩部、左臂内侧、颈部或下颌部放射,疼痛性质可能为压迫感、发闷或针刺样,偶伴有濒死感,该病还易导致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2]。临床需及时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从而改善预后[3]。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深入、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护患关系,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促进患者全面康复[4]。本研究旨在探讨探讨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试验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5.42±4.75)岁;病程1~6 h,平均病程(4.45±1.23) h;广泛前壁梗死33例,前间壁梗死27例,心内膜下梗死24例,后壁梗死16例。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5.66±4.69)岁;病程1~5 h,平均病程(4.12±1.03) h;广泛前壁梗死32例,前间壁梗死28例,心内膜下梗死24例,后壁梗死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5]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均同意相应治疗方式者;存在溶栓指征。排除标准:对研究用药不耐受或存在用药禁忌;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存在意识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避免其因相关知识缺乏出现紧张、恐慌心理;通过与患者聊天转移其注意力,稳定情绪状态。对疼痛明显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止痛药,防止因疼痛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溶栓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用药反应,一旦出现出血点、紫斑等,立即报告主治医师。指导患者坚持低油低盐饮食,忌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维生素。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
1.2.2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
(1)沟通: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可采用会谈法,了解其情绪波动点,鼓励其倾诉,指导有效释放负性情绪。
(2)共情式冥想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冥想训练,深呼吸,放空身心进行想象,缓慢闭上眼睛,感受身上的负担,将身上的负担一件一件卸去。冥想结束后,指导患者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心境,每次30 min,每周2次。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调查表评估,包括十分依从、依从和不依从。总依从=十分依从+依从。(2)比较两组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比较两组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总分为12~48分,分值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4)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总依从率为99.00%,高于对照组总依从性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希望水平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希望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总满意度为99.00%,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9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病快、病情危重且进展快的特点。发作时患者具有明显的濒死感,可诱发应激反应,增加治疗难度,使患者出现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会出现抗拒、中途放弃现象,不利于预后。有研究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对负性情绪改善也有积极作用[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依从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H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希望水平,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对患者治疗自信心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其治疗积极性,还有可能降低患者免疫力,使病情进一步加重[8~9]。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用药指导,提高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明确积极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当前的治疗效果,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通过聊天、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共情式冥想训练等方式帮助其减轻治疗紧张感,卸下内心负担,缓解负性情绪,保持身心舒适,从而积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综上所述,以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可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希望水平,稳定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梁燕伍,钟敏.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36):102-106.
[2]王持蕾,程赟赟,陈华烨,等.护理敏感指标监测模式下的前瞻性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2):64-66.
[3]王淑艳,高洪涛,吕娜.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
[4]胡孔慧.共情理念为导向的照护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2):169-171.
[5]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6):641-645.
[6]陈煜煜.程序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希望水平、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3,23(8):627-629.
[7]李丽,段冰川,周敏.正念冥想训练对PCI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21,30(5):492-494.
[8]秦婷婷,陈陪陪,倪俭,等.共情与渐进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应对方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16):2546-2548,2553.
[9]邱文谦.“共情”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4):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