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M因素法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诊腹部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周香

摘要:目的 分析5M因素法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诊腹部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8例急诊腹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奇偶数抽签法分组,奇数49例为对照组,偶数4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5M因素法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创伤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抢救时效指标(分诊时间、平均抢救时间、全程转运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分诊时间、平均抢救时间、全程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APACH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5M因素法结合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腹部损伤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腹部损伤;5M因素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诊时间;转运时间

急诊腹部创伤一般见于空中坠落、工业劳动意外、交通事故等,大多数急诊腹部损伤患者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脏多发伤,若伴有腹腔实质脏器/大血管创伤,出现大出血,可增加死亡风险,急诊腹部损伤患者空腔脏器遭受创伤破裂时,腹腔感染发生风险较高,亦可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伴随急诊医疗技术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针对急诊腹部损伤的治疗体系逐渐成熟,极大地降低死亡率,但这类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对急诊护理要求较高[2~4]。5M因素法护理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借鉴自管理学中的5M要素(人、机、料、法、核),用于分析、优化护理服务中的关键环节,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其核心在于通过全面评估5个维度的资源与流程,识别潜在问题并制定改进策略。其中,人为医护人员+患者,机为急诊科相关医疗器械、料为急诊相关用具,法为特殊疾病的管理方案与制度,核为监督考核[5]。本研究旨在分析5M因素法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诊腹部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8例急诊腹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奇偶数抽签法分组,奇数49例为对照组,偶数49例为研究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腹部创伤腔镜诊疗规范专家共识》[6]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13分。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有腹部外科手术史;合并恶性肿瘤;伴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传统急诊护理

立即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面色,若出现面色冰冷、血液急剧降低等不良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并予以相关救治。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5M因素法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1)5M因素法:人,于院内成立急诊腹部损伤护理团队(1名医师、1名护士长、3名急诊护士),小组成员均接受急诊腹部创伤护理培训且获取相关资格,由团队成员对患者开展细致的体格检查,结合患者主诉明确腹部创伤的发生原因、所处位置,根据体征以及临床检查初步评估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机,团队内所有成员均掌握急诊腹部损伤急救相关器械的使用方法,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消化道损伤者将由护理人员放置胃管,在极短时间内做好气管插管与使用呼吸机准备。料,护理团队成员定期检查各急救器械运行状态,确保正常使用。法,总结急诊腹部损伤管理经验,完善相关急诊风险管理制度。核,建立监督团队,定期对急诊科急诊腹部损伤护理落实情况予以治疗评估,对不足的地方予以持续质量改进。

(2)临床护理路径:接诊与病情评估,急诊科在收到急救信息后,在最短时间内准备急救人力资源、器械材料、药物等,患者来院后由护理团队对患者开展精确的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呼吸状态等);发现救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随后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完善急诊抢救制度。送诊,备好急救物品,为医师准备好相关检查单,将患者基本情况反馈给医师,确认情况后立即联系手术室,准备手术。急救阶段,依据“定人、定位、定责”的原则为患者提供特异性护理服务,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护理工作。护理团队成员定期总结目前急诊腹部损伤急救优势与缺陷,强化优势部分,补足缺陷部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抢救时效:分诊时间、平均抢救时间以及全程转运时间。(2)比较两组护理前及护理5 d后创伤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总分为0~71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死亡风险越高[7]。(3)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8],包括护士为患者所花的时间、护士工作能力等19个评估项,每项1~5分,总分19~95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效比较

研究组分诊时间、平均抢救时间、全程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APACHE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APACH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诊腹部损伤为外科常见急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腹部损伤与腹腔内器官损伤,临床需尽快予以救治,改善患者预后[9]。常规急救护理依据常规急诊工作流程开展急诊护理,针对性不足,护理细节不到位,可能会延长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间,进而延误最佳抢救时机[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分诊时间、平均抢救时间、全程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APACH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5M因素法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5M因素法主要包括“人、机、料、法、核”,于实际应用中依次找出每个元素中可能出现的原因并予以针对性解决策略。急诊腹部损伤主要表现为人(医护人员与患者)、机(医疗器械)、料(医疗用具)、法(制度与管理)、核(考核监督)[12];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流程,旨在通过明确和优化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二者结合对医护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与协作,从而提升工作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提高救治效率[13~14]。

综上所述,5M因素法结合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腹部损伤急救效率,提高救治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燕清,李慧敏,王艳丽,等.19例严重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17-419.

[2]汤智,张雪莹,杨永奕,等.基于4M1E分析法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救治情况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24):1-4.

[3]陈兰局,许艳,徐金凤,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腹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6):108-110.

[4]李睿.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6):1037-1038.

[5]寇红,陈群.创伤急救护理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5):862-863.

[6]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多发伤医师专委会.腹部创伤腔镜诊疗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6):493-496.

[7]刘宁,刘雪妮,高延莉.腹部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要点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5):881-882.

[8]陈红莲,何惠美,黄查琼.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腹部创伤性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与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2):90-92.

[9]甄永祺,叶向红,王玲玲.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清单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报,2021,28(3):15-19.

[10]李娜,赵云,巫倩倩,等.基于损伤控制理念腹部手术联合多学科协助护理模式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3):506-509.

[11]李倩,韩文婷,姜文立.5M因素法结合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诊腹部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81-84.

[12]姚静,黄光斌,徐国先.腹部创伤187例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10):795-796,798.

[13]闫伟香,赵肖娜.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8):3153-3155.

[14]单亚萍.基于零缺陷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9):178-1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