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来袭 如何科学预防与应对
作者: 马晓芳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尽管现代医学在流感防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流感疫情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在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流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流感病毒类型与特性
流感病毒的类型
流感病毒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是最为常见且变异性最强的类型,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常引发大规模的流感流行,甚至全球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其致病性和传播范围相对甲型流感病毒较局限,但也可引起局部地区的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通常仅引起轻微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少导致大规模流行。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家畜,目前尚未发现在人类中广泛传播。
病毒的结构与变异机制
流感病毒形态特殊,核心含单链负股(链)RNA与核蛋白,包膜有HA和NA糖蛋白,为主要抗原成分,易发生变异。抗原性转变致HA或NA基因大变产生新亚型,如H1N1、H3N2甲型流感亚型曾引发全球大流行,因人类无免疫力。抗原性漂移是HA和NA基因点突变,可导致抗原性小幅度改变,使病毒能躲避免疫系统,造成季节性流感周期性流行。
流感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可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一般为1~2 m)。被周围的易感人群吸入后,病毒便可能在其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也是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流感病毒可存活于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痰液等污染物表面。健康人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扶手、餐具等),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就可能将病毒带入体内而感染。此外,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也会增加感染的概率。
流感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 d,多为2~4 d。起病通常较急,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甚至更高,伴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全身症状往往较为突出,与普通感冒有所不同。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患者尤为常见。
并发症
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流感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可由流感病毒本身引起,也可继发细菌感染)、呼吸衰竭、心肌炎、脑炎、中耳炎等。
科学预防流感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到流感病毒时,这些抗体能够迅速识别并中和病毒,从而预防感染或减轻感染后的症状。流感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较强,但不适用于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时间一般建议在每年流感季节来临前(通常为9~11月)进行接种,因为接种疫苗后人体需要2~4周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流感疫苗成分也会每年调整,因此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流感的关键环节。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 s,可有效去除手部病毒和细菌。咳嗽、打喷嚏、触摸公共物品后以及准备食物、进食前都应及时洗手。
(2)保持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喷溅。如果没有纸巾,可用肘部内侧遮挡口鼻,而不是用手直接遮挡,因为手部接触口鼻后容易传播病毒,使用后的纸巾应及时扔进垃圾桶并洗手。
(3)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可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降低感染风险。在流感流行季节,建议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 min。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教室、办公室等,更应加强通风换气。
维护环境卫生
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手机、电脑键盘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可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正确操作,确保消毒效果。对于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商场等,应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增加消毒频次,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豆类等,避免过度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糖饮料等。
(2)适量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结合适度的力量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3)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 h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4)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网吧等。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时间。
流感的应对策略
症状监测与自我评估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全身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应测量体温,观察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如果症状较轻,可先在家中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及时就医与诊断
及时诊断对于流感的治疗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明确诊断。
隔离与治疗
确诊为流感的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发病后7 d左右,或直至症状消失后24 h。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如奥司他韦,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且应在发病后48 h内尽早使用,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等。
疫情监测与防控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流感疫情的监测,及时掌握流感的流行趋势、病毒变异情况等信息。一旦发现流感疫情的聚集性爆发或流行,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控。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增强公众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共同应对流感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