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腰椎健康 远离腰痛困扰

作者: 曹晓丽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肥胖、运动不足引发的腰椎疾病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严重隐患。腰椎疾病不仅会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严峻的腰椎健康问题,增强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势在必行。

腰椎疾病概述

腰椎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腰部,由5节腰椎骨和椎间盘组成,它们共同承担着支撑、缓冲、运动等重要功能。各种原因导致这一部位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统称为腰椎疾病,常见的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疾病

腰椎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腰椎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此外,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经常需要弯腰搬抬重物者),发病风险也较高。

为什么会患腰椎疾病

导致腰椎疾病的原因复杂多样,总体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如遗传、骨骼发育异常、椎间盘退变等;外在因素,如肥胖、久坐、不良姿势、外伤等。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失去弹性,腰椎承受能力下降,这是最主要的发病诱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久坐、弯腰驼背等),会加重腰椎负荷,也是腰椎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腰椎疾病带来哪些不适

(1)腰痛:腰痛是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腰部正中或旁侧,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甚至小腿和足底。剧烈疼痛发作时,患者常难以直立行走,需要卧床休息。

(2)下肢麻木: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臀部、下肢出现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些症状常沿特定的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如股外侧、小腿前外侧等。

(3)腰僵腿痛:患者会出现腰部僵硬,活动受限,在进行弯腰、转身等动作时,腰痛常加重。有时伴有下肢酸胀、无力,行走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4)大小便困难:如果马尾神经受压,会出现大小便困难,严重者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如果合并这一症状,提示病情较重,需引起足够重视。

(5)其他:腰椎疾病还可能引发腰背肌肉痉挛、腰椎畸形、腰部压痛等症状。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腰椎疾病的确诊

病史与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特点、加重和缓解因素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为下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线索。询问病史后,医生会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腰椎活动度的评估、腰部深浅感觉的测试、下肢肌力和反射的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医学影像检查

医学影像检查是腰椎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X线可以发现腰椎节段的退行性改变、不稳定性、骨质疏松等问题;CT能够清晰显示骨质、椎间盘、椎管、椎间孔情况;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准确评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马尾受压等病理改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医生会借助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客观评价神经、肌肉受累情况。这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可以帮助鉴别一些炎性或风湿免疫性疾病。此外,必要时还可以行CT引导下腰椎穿刺,以明确有无椎管内占位、脊膜炎等问题。

腰椎疾病的治疗

保守治疗

大多数腰椎疾病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口服消炎镇痛药可以用于控制急性发作期的疼痛;物理因子(如超短波、光疗、牵引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中医推拿、针灸、艾灸等疗法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功能锻炼(如腰背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腰椎稳定性,预防复发。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明确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时,手术治疗便成为首选。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等。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椎间孔镜、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等一系列新术式应运而生,大大减轻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术后康复

手术只是治疗的一个环节,术后规范、持续地康复训练,对预防复发、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术后1~2周内应以床上活动为主,之后可逐步过渡到下地活动。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腰椎疾病术后复查的内容

一般建议术后1、3、6、12个月各复诊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必要时可终身随访。复诊时,医生会仔细询问术后症状恢复情况,评估疼痛、麻木等不适的缓解程度,同时进行系统的查体,包括腰椎活动度、下肢肌力、感觉、反射等,以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前、术后腰椎正侧位X光片,了解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椎间高度等情况;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评价椎管扩大、神经减压、椎间盘复发等情况。此外,采用一些特异性的功能评定量表,如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术后康复状态。

腰椎疾病的预防

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良坐姿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诱因。长期弯腰驼背会导致腰椎过度前屈,加重椎间盘负荷。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持端坐,腰背挺直,可以使用护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此外,每工作50~60 min要起身活动,做背部拉伸运动。

减肥

肥胖会显著增加腰椎负荷,加速椎间盘退变。研究显示,体重超标20%,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会增加2倍。因此,平时应注意节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腰背部肌力和柔韧性,增强腰椎稳定性。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每次30 min左右,每周3~5次。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腰痛不适,要及时停止。

健康生活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维护腰椎健康。睡觉时选用硬度适中的床垫,避免腰椎长期处于不良受力状态;外出或久站时可使用护腰,保护腰椎;搬抬重物时用力要缓慢均匀,切忌猛力、突然用力。避免久坐,经常变换体位,减轻腰椎压力。

警惕腰痛信号

如果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不适,要警惕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