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应对策略
作者: 马来福您是否被失眠困扰,如翻来覆去睡不着、睡眠浅经常醒、早醒,起床后脑袋不清醒,甚至心烦没精神?根据《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有近60%的人存在失眠问题。
失眠的判定标准
失眠是指在具有适合睡眠的环境条件下,仍出现入睡困难或频繁醒来两次或以上,以及睡眠的时间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具体来说,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晚上醒2次以上、早醒。
(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30 min。
(2)夜间频繁醒来:夜间醒来两次或以上,且每次醒来都难以再次入睡。
(3)早醒:早晨醒来的时间较早,并且醒来之后难以再次进入睡眠,总睡眠时间<6 h。
引起失眠的原因
(1)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经济问题等都会导致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引发失眠。焦虑情绪会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难以放松进入睡眠。
(2)不良作息习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睡前大量饮食或饮水等都可能扰乱生物钟,影响正常的睡眠周期。
(3)环境因素:外界的噪声、强光等刺激会干扰大脑的休息状态,使人在夜间难以入眠;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都不利于睡眠,理想的睡眠温度应在18 ℃~22 ℃。
长期失眠带来的危害
睡眠占据了生命1/3的时间,可以修复大脑和身体其他组织受损的细胞,保障各项功能正常。如果长期失眠,会对健康造成以下不良影响:会导致个体心理状态不稳定,更容易焦躁、抑郁等;工作效率下降,平均降幅达40%左右,工作出错率、故障率提高;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易发生激烈矛盾;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个体更易生病,包括感冒、发烧、腹泻、过敏;身体衰老速度加快,记忆力逐渐减退,增加痴呆的风险;身体新陈代谢会出现紊乱,更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此外,长期失眠还会增加猝死风险。有调查显示,每晚睡眠不足4 h的猝死风险会增加180%。
应对失眠的策略
合理安排卧室布局
(1)保持卧室整洁:杂乱的环境会增加心理压力,影响睡眠。因此要定期更换干净、舒适的床单、枕套,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2)避免在卧室放置工作相关的物品:让卧室成为专门用于休息和睡眠的空间,减少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
(3)调整室内湿度和温度: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40%~60%),有助于提高睡眠舒适度。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者过低,冬季室温以18~22 ℃为宜,夏季24~26 ℃为宜。
调整心态
(1)减轻压力:学会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如冥想、深呼吸、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介绍最简单有效的两种方法,如韵律运动,即进行呼吸、坐禅、跳广场舞等有韵律运动,缓解身心压力;哭泣疗法,即通过哭泣释放内心压力,但需注意适度,以免对身心造成损伤。
(2)管理焦虑情绪:不要过分关注睡眠,否则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导致更难以入睡。如果在睡前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避免在床上反复思考。
(3)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感恩和满足,保持乐观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
识别并改变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担忧,如担心睡不着会带来严重后果等。
改善生活习惯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偏差,有助于调整生物钟。
(2)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选择合适的床垫、枕头和被褥,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避免刺激性物质:临近睡觉时间,减少咖啡、茶、可乐等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避免吸烟和饮酒。
(4)适度运动:建议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练瑜伽等,有助于身体放松,促进睡眠。但避免在临近就寝时间进行剧烈运动。
(5)建立睡眠仪式:睡前可建立仪式感,如选择一本轻松的书籍阅读几页,帮助放松大脑;或者使用具有助眠作用的香薰精油,如薰衣草、檀香等,通过香薰机散发在卧室中,营造宁静的氛围。
(6)避免影响睡眠的行为:不要在晚上大量饮水,以免夜间频繁醒来上厕所,尤其是老年人;睡前不要使用电子设备,因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7)白天接受适当光照:在早晨接受适当强度和时间的光照,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尤其是对于那些生物钟紊乱的失眠患者,光疗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饮食调整
避免晚餐过饱或过饥:晚餐过饱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睡眠;过饥则可能因饥饿感而难以入睡。
选择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其含有色氨酸,能促进睡眠。在服用助眠保健品前,应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因为一些助眠保健品可能效果不明确,甚至存在潜在的风险。
睡眠卫生教育,调整睡眠认知
(1)限制在床上的时间:躺在床上20~30 min
仍无法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
(2)避免白天午睡过长:午睡时间过长,大脑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会感觉昏昏沉沉、没精神等,并且还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建议午睡时间不超过 30 min。
(3)认识到偶尔失眠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一两次的睡眠不好而过度焦虑,其实,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偶尔的睡眠不佳,这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4)改变对睡眠时间的过分执着:不必追求每晚是否睡够8 h,因为每个人的睡眠需求有所不同,关键看白天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寻求医疗帮助
心理治疗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改变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结束语
失眠虽然常见,但并非无法克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适、合理饮食等,大多数失眠者都能逐步恢复正常的睡眠质量。如果失眠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每周超过3次,持续1个月以上),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果使用药物治疗失眠,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长期依赖药物。症状改善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