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障碍患儿的效果研究
作者: 黎金桃
摘要:目的 观察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比较两组睡眠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睡眠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可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儿的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肝郁化火型;儿童;失眠障碍;睡眠质量
儿童失眠障碍指的是在儿童睡眠时长安排符合其年龄需求且睡眠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仍然持续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或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影响儿童及家庭成员的日间功能与生活质量[1]。据一项Meta分析显示,我国儿童中睡眠障碍的综合报告率高达35.10%,尤其是有慢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其失眠发生率更高[2~3]。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和学业负担的加重,儿童失眠障碍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生命成长的关键阶段,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日间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长期持续的睡眠障碍还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永久性损害。睡眠,特别是深度睡眠,是身体生长和细胞修复的关键时期,此时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顶峰,对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管理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更易受疾病侵扰。本研究旨在观察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
肝郁化火型失眠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以及《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的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同类研究[5~6]诊断。患儿表现出入睡困难、睡眠过程中难以维持连续性、早醒、对睡眠有抵触情绪,以及在没有成人引导或安抚时难以自行入睡;同时,夜间睡眠障碍导致日间功能受损,具体表现为疲劳、过度嗜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认知发展受阻,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出现。这些症状需每周至少出现3 d,并持续3个月或以上。此外,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身体疾病、精神疾病或药物因素。在进行诊断评估时,必须确认患儿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睡眠环境。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肝郁化火型不寐诊断标准。
1.2.3 瑶医诊断标准
当前针对失眠症状,瑶医领域尚未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中医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瑶医疾病分类遵循《瑶医疾病四态分型规范》(该规范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版本号为2.16)。具体分型中,“邪盈未至盛而正亏未至衰”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其中正气并未明显衰弱,邪气亦未过于亢盛。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其免疫及适应能力有所减弱。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气虽有所增长但未达到盛极,正气虽有所损耗但并未至虚,正邪双方力量相当,处于相互抗衡、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疾病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谷维素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10~30 mg。若患儿病情严重,将每日用药量提升至60 mg。治疗疗程为1个月。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瑶医传统失眠泡浴方药浴
方药组成:叶凡台(夜交藤)、元环亮(合欢皮)、九龙钻(九龙藤)、磁石、瑰旁(菊花)、黄芩、巴卡禁(五加皮)各30 g。上述各药物先浸泡半小时,接着用纱布做成药袋包裹住药材,熬约1 h,取中药药液2 000mL倒入木制浴盆中,加适量水至适宜水温,泡浴20 min左右。其间温度下降可适当加热水维持水温,隔日1次。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睡眠情况: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进行评估,该量表有33项,总分为33~99分,包括8个维度,≥41分为睡眠不良。
(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选取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儿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生长发育受限、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瑶医理论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即“盈亏平衡”。瑶医认为,失眠的病机可归结为“盈亏平衡失调”,具体表现为“血亏气盈,阴亏阳盈,阳盛不得入阴”。相较于中医而言,其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对失眠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儿童失眠障碍在中医理论中可归属于“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6~12岁的学龄儿童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学习新知识、融入集体生活的重要阶段。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未充,情绪变化迅速且剧烈,面对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和社交互动,他们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疏导,便会导致气机郁结。《辨证录·不寐门》提到“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郁结会耗伤肝血,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加之小儿特有的“三有余,四不足”生理特点,容易出现心肝火旺,火热扰乱心神,从而引发失眠。《症因脉治》提到“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此外,肝气横逆会克制脾土,损伤脾胃。《黄帝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张氏医通·不得卧》也指出“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因此,脾失健运,饮食停滞,痰浊内生,甚至郁而化火,炼液为痰,浊气上扰心神,同样会导致失眠。
临床实践发现,儿童失眠以肝郁化火型为主,患儿失眠的同时可能伴随多动多语的表现。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由叶凡台(夜交藤)、元环亮(合欢皮)、九龙钻(九龙藤)、磁石、瑰旁(菊花)、黄芩、巴卡禁(五加皮)等药材组成。其中,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本草正义》记载夜交藤能引阳入阴、调和阴阳,有助于治疗夜少安寐,且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明确的镇静及催眠作用;合欢皮味甘、平,无毒,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其水提取液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障碍与情绪波动;磁石可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对小儿惊痫有安神、镇惊之效;菊花则能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九龙藤甘、微苦,性温,归肝、脾、胃经,可补脾健胃。五加皮甘温补利,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此泡浴方看似主要调肝,实则肝脾肾同调,不仅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睡眠,还能调整食欲,增强免疫力,强壮筋骨,促进患儿健康成长。此外,瑶浴作为一种源自古老瑶族的传统疗法,以其自然、温和且非侵入性的特点,为缓解患儿对服药的抵触情绪提供了一种创新而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可清解肝郁热,使患儿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和睡眠。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研究时间较短,未能评估传统的瑶族失眠泡浴方的长期效果;在研究中未对患儿进行细致的病情评估和心理辅导。此外,每个患儿使用的木制桶大小可能不统一,导致药物浓度可能存在差异,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可以扩大研究样本量,统一杉木桶药浴,对更多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儿进行观察和比较,以便更好地评估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使临床决策更加科学、客观。
综上所述,瑶族传统失眠泡浴方可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儿的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曲笛,郝雅文,关丽君,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关丽君教授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用药规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15(6):518-523.
[2]吴墨源,黄婷红.中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的Meta分析[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6):162-165,168.
[3]陈贵海,邓丽影,杜懿杰,等.特定人群失眠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4,29(8):841-852.
[4]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34(3):184-188.
[5]樊秋月,姜永红,李赛,等.失眠障碍患儿睡眠习惯及临床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5):645-650.
[6]蒋硕,周勇,游佳,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比[J].广西医学,2023,45(9):1022-102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