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 郑永芳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语言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进程,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针灸;语言康复训练;语言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常见、多发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等脑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致使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氧、缺血,继而出现软化或坏死[1]。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群体中约有10%~25%的患者伴随运动性失语症,出现谈话沟通不流利、表达费力、口语障碍、阅读与书写能力受损等表现[2]。如果没有尽早对症治疗,不仅会降低患者社交水平、生活质量,还会危及身心健康。西医治疗多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预期通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患者语言功能,整体疗效有待提高。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4.35±8.27)岁;病程8~55 d,平均病程(29.63±1.14)d。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3.78±8.03)岁;病程8~55 d,平均病程(29.52±1.1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运动性失语症;意识清醒;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悉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导致的阅读、语言障碍;不符合治疗指征;伴有恶性肿瘤;存在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免疫性、传染性疾病;昏迷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清除自由基、降压降糖、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
(1)针灸:患者保持坐位,选用0.3 mm×25 mm
针灸针,取风池穴、百会穴、廉泉穴、四神聪穴、人中穴以及金津玉液穴进行针灸。首先,刺入双侧风池穴与廉泉穴20 mm左右,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不断刺激舌根部位,直至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感;其次,针灸人中穴,密切观察患者眼球状态,以呈湿润状态为宜;再次,点刺金津玉液穴,以渗血为度;最后,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四神聪穴、百会穴,以患者有针感为度。廉泉穴、百会穴、风池穴、四神聪穴及人中穴共留针30 min,行针1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2)语言康复治疗:第一,语义特征分析训练。治疗者用词汇卡片向患者展示各种词汇,并引导其说出词汇类别、属性、用途或者方位等相关语义特征;若患者表述不清、混乱,则通过复述的方式引导患者正确表达。第二,动词网络强化疗法。协助患者分析动词特征,促进其输出句法、命名词汇等能力的提高,并引导其进行3词句的简单表达。第三,层级提示法。共9级,包括向患者直接询问“这是什么?”,治疗者以手势语言相配合形式向患者表示功能;患者通过手势表现功能、引导患者讲述功能、医师提出目标词并由患者复述、口型提示并由患者补全句子、提示前2个音并由患者补全句子。提示首字或首音并由患者补全句子。以此来潜移默化地恢复患者语言功能。第四,词句阅读训练。先指导患者进行阅读理解,初期带领患者进行词汇的辨认,向患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并引导患者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如水果类、蔬菜类、家电类、文具类等;再由阅读理解各种词汇逐渐过渡至辨认短句、短语,治疗者选择一句生活常用语,将其拆分为字、词汇,并打乱排列顺序,引导患者通过阅读理解,重新组句。第五,交流效果促进法。治疗者利用“你比画我猜”的游戏形式,与患者轮流抽取词语卡片,并引导患者描述卡片信息,促进患者口语交流能力的改善与提高。第六,失语症句子表达治疗法。治疗者组织患者进行组词造句、成语接龙等游戏,锻炼并提高其表达形态词汇与句式的能力。第七,实用交流训练。利用患者购物、画画、唱歌、书法、健身等爱好,激发患者口语交流兴趣,引导患者准确使用形容词、量词、动词、拟声词或名词描述自身爱好相关内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语言功能评分: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估,包括听、复述、出声读及口语表达4个维度,其中口语表达计1~10分,听、复述、出声读计1~6分,评分越高表示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越好。(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根据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评估,具体分级见表1。相比治疗前提高3级或评估等级为5级,理解能力强,可流利进行语言表达;相比治疗前提高1~2级,理解能力强,偶有语言表达混乱、停顿;相比治疗前等级无变化,理解能力差,无法正常表达。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7.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可能与大脑优势半球皮层中的语言中枢系统受损有关[3]。脑组织受损伤时,其获得性语言功能可能减退或丧失,导致语言功能障碍,在理解语言、口语表达等方面出现缺失表现。此外,运动性失语症还会加重患者负性情绪,加重其心理负担,继而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影响生存质量。积极开展语言康复训练有利于大脑重塑语言功能区域,提高受损区域神经递质活性,不断刺激语言中枢神经元细胞,使其信号表达恢复至正常状态,从而改善语言功能[4]。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可归属于“喑痱”“舌喑”等范畴,病机与风、痰、气、瘀、火、虚相关,气血衰少、肝肾阴虚为“本”,致病之标在于气、火、风、瘀、痰,彼此相互作用,舌脉受风痰瘀阻,进而出现言语謇涩不利、舌强不能语等症。脑为病位,与脾、肝、肾、心相连,治疗原则应以通络开音、祛瘀化痰为主。“诸阳之会在于头”,头部遍布足三阳、手三阳以及督脉,与五脏六腑密切关联。舌为语言发音的辅助器官,与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予以连通。针灸头部穴位,可刺激相应脏腑、经络,发挥通络活血、醒脑益智、疏通经脉、开音启智等功效[5]。其中,风池穴为主穴,位于感觉纤维支配区,施行针刺治疗后可直达中间神经元,重建脑干反射,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不断增强细胞活力,加快语言功能恢复速度,发挥补益精髓、调节经络、调畅言语、通利咽喉等功效。其他穴位为配穴,针刺四神聪穴、百会穴可发挥醒神、通络、化痰开窍等功效;针刺人中穴可发挥醒脑开窍、健身导气等功效;针刺廉泉穴、金津玉液穴可兴奋语言中枢、刺激舌部神经,发挥疏通经络气血、化痰开音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对大脑语言区、功能区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这些区域病灶部位血液供应,调动大脑皮层潜在的能力,促进脑侧支循环尽快建立,促进大脑电活动,增加神经突触连接,兴奋语言中枢,加快神经传导速度,重建完整的语言通路反射,充分发挥大脑“可塑性”,进而改善运动性失语症。在此基础上配合进行语言康复治疗,通过阅读理解、识别训练、发音肌肉训练、口型与声音训练等方式刺激脑部神经通路,促进神经细胞、突触再生,循序渐进地加快脑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语言功能损伤程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进程,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雪青,邓娟娟,熊丽,等.开玄醒神针法联合Schuell刺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101-106.
[2]李雪青,邓娟娟,熊丽,等.针刺百会八阵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10):165-168.
[3]黄秋实.针灸联合言语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效果[J].临床研究,2022,30(6):136-139.
[4]王丽荣,吕艳丽,刘兢,等.不同手法针刺通里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6):1162-1167.
[5]沈小舒,邵俊,李博.针灸结合语言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2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36(5):62-66.
[6]杨娅,刘广霞,徐洋,等.针刺“开瘖五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