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作者: 李志艳 韩丹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患者血压变异性将其分为高变异性组(37例)和低变异性组(63例)。比较两组术后3、7 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DVT发生率以及动脉频谱定量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以及平均血流速度(MFV)]。结果 术后3、7 d两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低变异性组FIB、D-D低于高变异性组(P<0.05);低变异性组DVT发生率低于高变异性组
(P<0.05);术后3、7 d低变异性组PSV、EDV、MFV均高于高变异性组(P<0.05)。结论 术中血压变异性低可有效降低老年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后DVT发生风险。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血压变异性;射频消融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
大隐静脉曲张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的扩张、伸长和蜿蜒曲折,严重时可导致下肢酸胀、水肿甚至溃疡等症状[1~2]。射频消融术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在大隐静脉曲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射频消融术具有诸多优势,但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显著[3~4]。术中血压变异性是指手术过程中血压波动程度,它是评估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老年患者由于存在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多、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其血压变异性往往较大。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还可能对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5~6]。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后DVT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所有患者血压变异性(ARV)平均值为(0.89±0.09),高于均值的患者纳入高变异性组(37例),≤均值的患者纳入低变异性组(6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均符合大隐静脉曲张临床诊断,且存在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指征;年龄>60岁。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精神状态失常;存在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疾病。
1.2 方法
(1)血压变异性测量:从科室手麻系统数据库中采集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
(2)异常值处理:删除因测量工具或明显错误导致的异常值。异常值标准:删除DBP≤25 mmHg或DBP≥220 mmHg的血压值,以及SBP≤DBP+10 mmHg的血压值。平均真实变异性(ARV)。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7 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2)比较两组DVT发生率。(3)比较两组术后3 、7 d动脉频谱定量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平均血流速度(MFV)。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
术后3、7 d两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低变异性组FIB、D-D低于高变异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低变异性组患者DVT发生率为7.94%,低于高变异性组DVT发生率27.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3,P=0.010。
2.3 两组术后动脉频谱定量指标比较
术后3、7 d低变异性组PSV、EDV、MFV均高于高变异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术中血压变异性是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病理生理机制在于血流动力学紊乱、内皮损伤级联反应、凝血-纤溶失衡以及炎症介质释放[7]。这种波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刺激、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自身生理反应等,当血压波动过大时,会对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增加术后DVT的风险[8]。FIB为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水平升高往往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其升高同样提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是DVT形成的敏感指标[9~10]。本研究中,术后3、7 d两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 d低变异性组FIB、D-D低于高变异性组(P<0.05)。这一结果可能与低变异性组术中血压相对稳定,减少手术应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从而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风险。
此外,低变异性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低于高变异性组(P<0.05)。证实术中血压变异性对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影响。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不仅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还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系统、抑制纤溶系统等途径促进血栓形成[11~12]。而低变异性组患者术中血压相对稳定,减少了这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从而降低DVT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术后3、7 d低变异性组PSV、EDV、MFV均高于高变异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V、EDV、MFV的改善反映了低变异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良好,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有助于减少血液淤滞,降低血栓形成风险[13~14]。
综上所述,术中血压变异性低可有效降低老年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后DVT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应重视术中血压监测和管理,尽量保持血压稳定,减少手术应激对凝血系统和血管壁的影响,降低DVT发生风险。同时,对于术中血压变异性较大的患者,术后应给予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凝血异常及血栓形成风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中血压变异性的具体机制及其对术后DVT发生的影响路径,为临床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还可以研究不同麻醉方式、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康复措施对术中血压变异性和术后DVT发生的影响,以期实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智勇,王龙,欧阳欢,等.腔内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3,38(10):765-771.
[2]李鸿君,洪磊,刘丹,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4,33(7):780-784.
[3]张程,许彬,李娜,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研究[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10(4):476-480.
[4]郭骏,江奇峰,高谞杰.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10(3):362-366.
[5]王盛兴,任华亮,孙聪睿,等.局部麻醉射频消融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老年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3,9(5):544-547,552.
[6]曾学寨,刘德平,王丽娟,等.中心动脉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房扩大的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0,23(1):45-50.
[7]崔玉阳.高血压合并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术中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23,25(1):64-66.
[8]瞿启飞,周红,周宏智,等.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24 h血压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1,29(7):485-490.
[9]孙凡雅,申佳,狄政莉.血压变异性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31(7):519-523.
[10]蔡立松,余欣然,郭平选,等.术中血压变异性对老年腹腔镜结肠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3,26(1):61-66.
[11]柳汶其,吕桦,邸伟,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前后血压及其变异性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0,20(10):702-705.
[12]谢晨阳,陈秀侠.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血压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0,24(1):33-38.
[13]范秉林,何国永,李燕华,等.围术期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6):621-624.
[14]任洪波,武一平,曲大成,等.aSAH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变异性、心率变异性、血清ATⅡ与再出血关系及联合预测的ROC曲线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5):57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