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恢复期应用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作者: 吴小帆 吕展鹏 杨凤茹摘要:目的 研究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9例)和训练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进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及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训练组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自理能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自理能力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Brunnstrom疗法;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肢体运动功能
脑梗死发病迅速,发病后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语言、吞咽、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1]。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恢复期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2]。Brunnstrom疗法根据患者肌张力由低增高,逐步使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方式诱发患者运动反应,从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3]。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通过使用现代化运动器械调节各种运动模式辅助下肢运动功能康复[4]。本研究旨在探讨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9例)和训练组(31例)。常规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71±6.89)岁;病程25~60 d,平均病程(41.82±7.73)d;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10例,脑叶7例,脑干2例,放射冠区10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3例。训练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7.69±6.93)岁;病程25~59 d,平均病程(42.75±7.91)d;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11例,脑叶9例,脑干1例,放射冠区10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基辛宣言原则》。
纳入标准:确诊为脑梗死,且为恢复期[5];无法下地行走、站立或自主活动;首次发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训练;脑肿瘤、脑外伤等导致的脑梗死;存在心、肝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伴有肢体骨骼、肌肉疾病;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1.2.1 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坐姿和坐位平衡、站立和站立平衡等训练,完成上述训练后,开始握拳、上肢伸展弯曲、蹲起等躯干和关节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穿衣、系衣带纽扣等精细作业训练。持续训练1个月。
1.2.2 训练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
根据Brunnstrom理念将康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前4个阶段根据训练强度联合使用适当的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持续训练1个月,具体如下。
(1)第Ⅰ阶段:患者无法进行任何活动。此时主要进行体位摆放和床上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和侧卧位,协助其头部转动与翻身训练;刺激足背屈肌,完成坐起训练,5~10次/d,每次间隔1 h。同时,联合使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中的被动训练,在上述训练中使用训练仪器给予适当力度辅助,逐渐降低力度,使患者通过自身肌肉用力独立完成翻身和坐起运动。
(2)第Ⅱ阶段:患者上肢出现痉挛和共同运动、手指出现细微弯曲且下肢可随意摆动。此时主要进行坐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平衡维持和肩关节活动训练,5~10次/d,每次间隔1 h。同时,联合使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中的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先用仪器帮助患者维持平衡,待其适应后,逐渐降低仪器辅助力度,直至凭借自身肌肉独立完成维持平衡;通过被动训练引导肩关节活动,待肩关节肌肉充分激活后开始进行被动训练,活动肩关节时设置阻力范围1~20 N/m。
(3)第Ⅲ阶段:患者痉挛加重、共同运动达到高峰。此时主要进行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包括肘关节屈伸运动、双侧对抗阻力划船运动及下肢屈伸运动,5~10次/d,每次间隔1 h。同时,联合使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被动训练时,用仪器引导联合反应训练,如关节屈伸;主动训练时,引导患者进行双侧对抗阻力划船运动,设置阻力范围1~20 N/m。
(4)第Ⅳ阶段:患者痉挛减弱且可产生脱落共同运动的其他运动。此时主要进行引导分离运动,包括肘关节屈伸、手指屈伸以及下肢屈伸分离运动,5~10次/d,每次间隔1 h。同时,联合使用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将各关节屈伸运动分离,进行单独训练;独立完成被动屈伸运动后,设置仪器阻力范围1~20 N/m,对抗屈伸运动。
(5)第Ⅴ阶段:患者痉挛减弱明显且出现以分离运动为主的运动。此时主要进行步行训练,包括辅助步行、指导步行和独立步行。步行训练2 h/次,1次/d。
(6)第Ⅵ阶段:患者各肢体运动均趋于正常,但患侧肢体协调、速度等方面仍不及健侧。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开门、梳头、刷牙等内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6]评估,包括上肢部分10项和下肢部分7项,上肢部分总分66分,下肢部分总分34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越强。(2)比较两组平衡能力: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评估,包括独立坐、从坐到站、独立站立等14项,各项均为0~4分,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自理能力: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8]评估,总分100分,≤40分为重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完全独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训练组FMA、BBS评分均高于同期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自理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自理能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自理能力分级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由于较长时间卧床以及脑组织、神经等受损,其四肢肌肉张力升高、肌肉控制能力减弱,可出现四肢活动障碍。常规康复治疗虽能逐步训练患者四肢活动能力,但部分患者存在适应度不够的问题,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
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是在机器辅助训练基础上,根据患者肌肉情况逐步由共同运动发展至精细运动,恢复运动反应[9]。本研究中,治疗后训练组FMA、BB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Brunnstrom疗法根据患者肌肉张力变化情况调整针对性训练康复强度,使运动强度最大化贴合适应患者肌肉状态,从而实现最佳康复效果,且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可在患者早期无法自主进行活动训练时使用仪器带动四肢活动,激发肌肉活动反应,再逐步降低仪器辅助功能,使患者逐渐自主活动,后续配合仪器对抗阻力活动增强肌肉活动强度,从而可有效改善四肢活动能力,恢复平衡调节能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肌肉张力过大,四肢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障碍,导致其无法独立进行很多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不足,需长时间陪护。本研究中,训练组治疗后自理能力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Brunnstrom疗法将患者恢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肌肉和运动特点给予针对性训练,且配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设置对抗阻力数值,逐渐增加阻力,增加训练强度,扩大训练范围,恢复四肢活动能力,使患者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从而提高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Brunnstrom疗法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高利.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153-1162.
[2]刘金香.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2):263.
[3]孙定炯.Brunnstrom分期理论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选穴指导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9):81-83.
[4]刘雪洁,王敏,朱贵芹.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43-45,50.
[5]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6):379-380.
[6]许光旭,高晓阳,陈文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敏感性及实用性[J].中国康复,2001,16(1):18-19.
[7]瓮长水,王军,王刚,等.Berg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内在信度和同时效度[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688-690.
[8]张雅静,张小兰,马延爱,等.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30-32.
[9]赵亚利,张博华,李志贤,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7):976-97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