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简艳娜 陈颖仪 李家愉 麦顺间 彭淑清 袁紫薇

摘要: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6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聚焦解决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护能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能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聚焦解决护理;心血管不良事件;自我护理;焦虑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一类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的冠心病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特征为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坏死,核心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血栓完全阻塞管腔、阻断心肌血流等,此病具备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若抢救不及时会引发大面积心肌梗死,诱发心源性休克,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属于微创心血管介入术,通过外周血管(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输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来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动脉管腔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2]。在患者救治期间,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核心内容为寻找解决问题的解决方式,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疾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达到个性化治疗目的[3]。本研究旨在探讨聚焦解决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

16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认知程度正常,能积极配合临床;结合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知晓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有视力、沟通等障碍;合并占位性病变、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遵医嘱用药,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注意事项,完善健康教育宣教。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积极评估心理状况,完善心理护理,做好相应并发症预防管理。

1.2.2 观察组给予聚焦解决护理

(1)构建聚焦解决护理小组:由心内科医师、专科护士等组建专科护理小组。心内科医师提供患者疾病咨询,及时解答患者诊疗疑难;专科护士主要组织培训活动,如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沟通、心理学知识、有关疾病护理重点,完善聚焦解决护理理念、意义、护理目标等相关内容培训,定期进行考核,结合患者护理需求拟定出对应护理计划。

(2)护理内容: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病历资料内容,掌握患者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病情,了解疾病进展趋势,选择温和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以正确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挖掘患者解决问题的潜力,回忆既往改善心理弹性及负性情绪的行为及手段,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弹性、负性情绪对PCI术后康复效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及时消除负性心态,树立治疗疾病信心,丰富健康知识。

(3)构建目标:护理人员和家属共同针对患者心理弹性、负性情绪及健康知识内容拟定聚焦解决模式目标值。包括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的坚韧评分增加≥10分、自强评分增加≥7分、乐观评分增加≥4分,焦虑自评量表(SAS)<5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53分,并发症率控制<6%。

(4)探查“例外”发生:结合心理暗示与正性引导,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回忆某种症状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或心理弹性明显处于高水平的因素,可通过引导的方式,如“我发现前两天您的睡眠质量明显变好了,是因为学习PCI术后聚集解决模式健康教育手册的缘故吗?”“我发现您昨天一整天心情都很好,能不能告诉我是怎么做到的?”等,让患者从“偶尔例外”的事件中回忆并寻找保持这种“例外”的方法,鼓励继续保持。

(5)反馈:结合以上内容并挖掘出患者优势、资料及努力,可通过称赞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患者,增强其实现自己所设定目标的可能,并注意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适当肯定、鼓励。选择温和的方式询问患者对目标值的完成情况,肯定患者的努力及配合,激发患者无限潜能。所有患者均干预2周,随访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分值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越好。(2)比较两组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高。(3)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如晕厥、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41%,低于对照组发生率30.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心血管常见疾病,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30%以上,因病情相对较重,致死率呈现出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即约有50%的患者在发病后1 h内死亡,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室纤颤。从病理角度来看,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完全闭塞后,可因心肌缺血迅速引发电生理紊乱,当梗死位置出现在动脉相关部位时,会进一步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此外,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细胞会发生不可逆死亡,随着时间推移,死亡的心肌细胞越多,病情也会更加严重,增加病死风险。基于此,临床强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越早越好,需把握好发病12 h以内(最佳120 min以内)的治疗窗口期,及时进行药物溶栓或PCI手术治疗。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主要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护理人员的帮助,激发自身正能量,发掘内在的潜力资源寻找解决方案,激发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其核心原则包括未来导向、优势视角和小步突破三个方面,实施框架包括聚焦式评估、共同设定目标、资源导向干预和动态评价。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患者控制感,促进其主动参与;通过正向反馈重塑健康行为认知;构建医护-患者协作型关系[4~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聚焦解决护理突破了传统问题导向思维,构建“患者主体性-护理精准性-康复连续性”三维架构,通过个性化目标共建激活患者自我效能,最终有效缓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自护能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此外,聚焦解决护理侧重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个性化护理,帮助患者提高个人能力,以患者为护理主体,引导其参与护理目标制定、实施及评价,提高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激发治疗自信心和积极性,缓解负性情绪,提高自护能力,从而将院内护理延伸至居家护理,使其在居家期间能够有效规避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效能[6~7]。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能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具备精准化、时效性、普适性优势,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乾荣,张玉英.聚焦解决模式对介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23,21(18):2521-2524.

[2]钱茜,王春霞,李杏.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5):885-888.

[3]杨丽芬,胡慧秋.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12(35):74-76.

[4]徐红月,高娜.个体化心理与聚焦解决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10(7):93-95.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3):235-275.

[6]段雪梦,刘欣.聚焦解决干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贵州医药,

2022,46(7):1159-1160.

[7]付倩,文盼盼.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40(23):4379-438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