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周丽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患者康复,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四肢骨折;康复护理;早期康复训练;疼痛程度;生活质量
四肢骨折是以上肢(手臂、前臂、手)和下肢(大腿、小腿、足)为主要部位的骨折。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根据骨折类型、部位、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对患者肢体功能、肌力、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可加快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增强肌力,提高关节柔韧性,预防肌肉萎缩、僵硬等并发症[1~2]。早期康复训练遵循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有专门的复健医生或理疗师,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强度与难度,防止过度训练造成二次伤害。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37~52岁,平均年龄(42.47±2.37)岁。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37~52岁,平均年龄(43.41±2.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体征等确诊为四肢骨折;患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免疫功能异常;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认知障碍或其他无法沟通的情况;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给予患者病情监测、鼓励下床活动、遵医嘱逐步进行康复锻炼等。对患者术后可能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使其增强治疗自信心。针对术后康复需求,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保证患者摄取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促进骨折愈合及机体康复。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
(1)被动运动:术后24 h,针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给予被动运动,以关节活动度、肌力等为主。护士帮助患者做肢体被动活动,逐渐加大运动幅度、次数,防止长时间不运动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每天锻炼2~3次,每次15~30 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肺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防止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每天3~5次,每次5~10 min,并逐渐加大力度、延长时间,保证患者能有效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3)分步主动运动:术后2~3 d,在疼痛控制、肢体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分阶段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锻炼,如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等部位的主动屈伸、转动等,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逐渐加大强度及持续时间。
(4)功能性训练:主要包括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上肢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指导患者训练抓握、捏合等动作,增强手部肌力;加强下肢力量锻炼,如踝泵、膝关节屈伸运动等,逐步进行步态锻炼,使其恢复正常步态。
(5)康复评价与调整:每周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步态及心理状况等内容,根据评定结果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及难度,保证患者逐渐适应,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于术后3、7 d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10分为剧烈疼痛,0分为无痛。(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于术后1个月后采用健康简明量表(SF-36)评估,包括躯体疼痛、活动状态、生理职能及生理功能等维度,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改善越显著。(3)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于术后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术后3、7 d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1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术后1个月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四肢骨折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病理因素3种。直接作用,如车祸、坠落或外力撞击等直接外力造成骨折;间接作用是指骨骼受到扭曲、弯曲、挤压等压力引起,如运动损伤;病理性骨折一般是由于骨质疏松或有骨病改变引起,此时只要受到一点外力就会引起骨折[3~4]。四肢骨折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功能不全及功能障碍,尤以疼痛及功能不全症状明显[5~6]。同时,四肢骨折常伴有肌肉、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损伤,可直接影响恢复过程和预后。
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包括骨折愈合、功能恢复以及防止并发症。骨折修复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一般分为3个时期,即炎症期、修复期和重塑期。炎症期,局部血肿及炎性反应可促进坏死组织清除、早期骨痂形成。修复期,骨痂逐步向编织骨转变,再向板层骨转变,形成强韧的骨组织。重塑期,在力学应力的影响下,骨组织逐渐重建,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形态与功能。骨折血供、稳定性、患者年龄及机体条件均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血供不足、固定不稳、高龄及有慢性病的患者骨折愈合较为缓慢,严重可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加快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初期进行适当的功能性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力、维持关节活动力度、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7~8]。此外,术后早期康复还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和疼痛程度,增强治疗自信心,从而加快康复进程。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患者康复。术后24 h内进行被动运动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这是维持正常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关键。强化肺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可有效促进排痰,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后2~3 d开始分阶段主动运动,在疼痛控制及肢体固定良好的情况下逐渐进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等关节主动伸屈、旋转,可提高肌力和关节柔韧性,预防术后粘连及肢体功能不全[9~10]。根据骨折类型及其他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训练方案,通过抓握、捏合等动作提高手部肌肉强度,踝泵、膝关节屈伸运动等提高下肢力量,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到正常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提高康复信心[11~12]。此外,定期评估康复效果,适时调整康复内容,有利于患者逐步适应,进而提高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患者康复,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琴.临床护理路径对四肢骨折患者睡眠质量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4,53(1):347-349.
[2]李三华,杨晨光,李丽娟.童趣化理念下引导式护理对四肢骨折患儿护理后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47(1):83-85.
[3]王赛妹,陈君玉.阶段相宜护理联合情绪ABC理论护理在四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
2024,37(2):157-159,164.
[4]丁敏,周玲.快速康复理念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名医,2023(19):75-77.
[5]陈慧,相洁,李欢.多元化疼痛护理管理在四肢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3,52(16):1269-1272.
[6]高梓仁,曾秀云,尹艳,等.目标设置理念下康复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2):59-62.
[7]王宁宁,李文静.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临床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3,17(3):228-231.
[8]万世豪.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推拿治疗四肢骨折后关节僵硬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5):854-855.
[9]罗虹,杜成会.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2):104-106.
[10]谭培琼,陈燕清.探讨康复训练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8):158-160.
[11]李梦倩.针对性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作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1):49-50.
[12]曾丽芬,樊文娜,阳仁花,等.康复训练结合优质护理干预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