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对失眠患者的影响

作者: 周肖玲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失眠证候积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各项失眠证候积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失眠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失眠;中医特色护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失眠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可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失调等。长期失眠可严重影响患者心理、躯体健康,甚至导致恶性意外事件发生[1]。镇静催眠类药可缓解患者失眠症状,如艾司唑仑,但长时间服用可出现依赖或成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失眠主要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引起的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有关[2]。症状轻微者难以入睡、多梦易醒、似睡非睡,症状严重者则彻夜难眠,还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3]。中医特色护理注重辨证施护,对患者实施整体干预,系统化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治疗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8.16±8.72)岁;病程2~45个月,平均病程(23.18±5.74)个月。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8.68±8.11)岁,病程3~46个月,平均病程(23.94±5.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为患者营造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调整病房湿度和温度。积极给予患者健康宣教,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多给予安慰和鼓励。指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更换药物或增加、减少给药剂量。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易消化、清淡食物,睡前适量食用牛奶促进睡眠。

1.2.2 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

(1)穴位按摩护理:取内关、神门、百会等穴进行按摩,用指腹轻柔按摩上述穴位,力度由轻到重。每个穴位按摩5 min,按摩力度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为宜。

(2)耳穴压豆护理:取神门、心、肝、肾、皮质下、交感等穴位,酒精消毒,在穴位上贴王不留行籽,坚持按压3~4次/d,1~2 min/次。穴位处应保持干燥,出汗脱落后应及时更换,用轻缓的力度揉搓穴位。

(3)睡眠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失眠原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善负性情绪,使其放松身心。指导患者通过松笑导眠法、逆向导眠法入睡,改善睡眠质量。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如多进食小麦、大枣、小米等温补助眠食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失眠证候积分(神昏、夜寐不安、汗症、纳呆、水肿等)、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失眠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神昏、夜寐不安、汗症、纳呆、水肿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安睡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7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失眠主要是指患者存在入睡困难、容易惊醒、早醒多梦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彻夜不眠[5]。长此失眠可能引起心烦意乱、注意力涣散等症状,诱发身心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患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苯二氮䓬类等药物可使失眠症状短暂缓解,但长时间服用会产生药物依赖、戒断反应。

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睡眠状况主要为阴阳结合、规律自然转变,阴阳失衡后,脏腑功能也会出现异常,使阴无法进入阳,导致失眠[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失眠证候积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特色护理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穴位按摩、耳穴压豆可调节五脏,宁心安神。穴位按摩内关穴可和胃安神、理气宽胸;神门穴位于手腕尺侧凹陷处,按摩此穴可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失眠;百会穴是人体最高点的穴位,按摩此穴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按摩诸穴后,可使头部气血畅通,调和心包经和心经,缓解疲劳,从而更快入睡,延长睡眠时间,保证睡眠深度[7]。耳穴压豆主要是对肾、心、皮质下等穴位进行刺激。肾穴主要是滋补肾精,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心穴主神明,可调节心血;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8]。耳穴压豆刺激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功能,平衡脏腑阴阳,从而减轻多梦易醒症状,配合有效的导眠方式,可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失眠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燕娜,范玉珍,李子田,等.观察特色中医延续护理联合理性情绪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失眠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1):2176-2178+2182.

[2]谷琼花,陈丽萍.中医特色护理措施联合常规医护措施干预精神疾病伴发睡眠障碍临床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10(6):1435-1437.

[3]郭闫葵,高琛,朱智羽,等.基于“五脏-心脑-神”轴理论治疗中风后失眠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3):15-20.

[4]曾琳瑶,刘彩云,王鹏远,等.中医特色护理联合耳穴压豆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4,40(7):1126-1129.

[5]林雯雯,袁芳,宋清霜.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血糖控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24,27(12):135-138.

[6]黄燕娜,范玉珍,李子田,等.观察特色中医延续护理联合理性情绪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失眠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1):2176-2178,2182.

[7]王海静,夏冰.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失眠患者负面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

2023,41(21):152-155.

[8]刘洋.耳穴压豆对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19):116-1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