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角色转换的影响观察
作者: 蔡丹摘要:目的 探讨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角色转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测量简表(BSES-SF)评分]、角色转换情况[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及母乳喂养率。结果 入院第1天两组BSES-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研究组BSES-S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角色适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生期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可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帮助其顺利过渡到母亲角色,提高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环境干预;伴侣参与式护理;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角色转变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能增强婴儿的免疫系统,促进母婴情感联结,降低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风险。相关研究发现,坚持乳汁哺育24个月甚至更长期能够减少25%患癌的可能性;坚持乳汁哺育4~12个月能够减少11%患癌的可能性[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21年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母乳喂养的普及率并不理想,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仅为29.2%,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设定的50%的目标,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85%的标准[2~3]。母乳喂养率不理想的原因包括初产妇分娩后生理和心理压力高,母乳喂养信心和技巧不足以及社会支持体系薄弱。常规护理侧重生理恢复,忽视产妇心理支持和家庭角色转换的需求,难以全面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4]。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角色转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3.52±2.08)岁。研究组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3.22±2.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为初产妇;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身体状况良好;产妇及伴侣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的心理或精神障碍,理解能力正常,依从性高。排除标准:有药物滥用史或依赖性药物使用史;存在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入院后,护士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在床旁为初产妇示范动作要领,手把手教会产妇正确抱姿、喂乳姿势和婴儿含乳技巧。喂养过程中,全程陪同初产妇,观察其母乳喂养操作,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调整和指导。出院时,为初产妇安排好随访计划,定期通过电话或面访,了解居家母乳喂养情况,并继续提供指导和支持。
1.2.2 研究组接受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
(1)病房环境干预。入院前,将病房温度调至22~24 ℃,湿度保持在50%~60%,检查病房周围噪声来源。为产妇准备喂奶椅,在椅旁放置带有支撑垫的哺乳枕,调整病房照明设备,使光线柔和不过于刺眼。如果是多人间病房,设置屏风,为产妇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区域哺乳。根据产妇需求和偏好,在病房中摆放照片框、植物等,使其身心愉悦。
(2)入院评估。入院时,护理人员收集产妇病史信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录入所有信息,并进行针对性问诊,询问其是否有哮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随后进行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与产妇及其伴侣交谈,询问产妇是否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若产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倾向,记录在护理计划中,应与医生协商,制定后续干预措施。
(3)产前母乳宣教。产前与产妇及其伴侣进行面对面的母乳喂养咨询,使用教具向产妇和伴侣展示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技巧,详细解释新生儿正确的含乳姿势。向其伴侣解释如何帮助产妇找到舒适的喂奶姿势,在产妇疲惫时如何代为安抚婴儿,如何在哺乳间隙为产妇准备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水分等。详细解答产妇及其伴侣提出的有关母乳喂养的问题。同时,组织产妇及其伴侣进行情景模拟,在模拟中进行指导和纠正。
(4)产后技能指导。产后首次哺乳时护士在旁全程指导,帮助产妇找到舒适姿势,将新生儿正确放置在其胸前,头部略高于身体,口唇紧贴乳头。观察新生儿含乳姿势,确保其下巴紧贴乳房,下唇外翻,露出部分乳晕,若姿势不正确及时调整。指导产妇每次哺乳前后按摩乳房,重点按摩乳房下部和腋下区域。指导产妇伴侣在其哺乳时轻轻抚摸新生儿背部,正确调整喂奶枕位置、递送新生儿或为新生儿拍嗝。
(5)家庭环境干预。出院前评估产妇家庭环境,了解房间布局、光线、温度等,确认哺乳区是否准备妥当(舒适的椅子和哺乳枕头)。根据评估给出具体改进建议,如增加遮挡帘或调节光线,协助布置哺乳区,包括摆放椅子和准备所需物品。提醒产妇伴侣可以承担家务,从而减轻产妇负担。指导产妇及其伴侣正确使用热敷袋、冷敷袋以及按摩乳房缓解不适。告知产妇伴侣密切关注产妇心理状态,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安排出院后的定期随访,跟踪母乳喂养进展,并根据家庭环境变化调整护理建议。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于入院第1天与出院前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测量简表(BSES-SF)[5]评估,分数越高表示产妇对自己母乳喂养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越强。(2)比较两组角色转变情况:于产后3个月采用吴婉华等[6]设计的母亲角色适应问卷评估,包括16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为16~80分,64~80分为适应良好,48~63分为适应中等,16~47分为适应较差。角色适应=适应良好+适应中等。(3)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产后3个月电话随访,评估母乳喂养率。母乳完全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仅喂母乳,不给其他任何液体、固体食物或水)和几乎纯母乳喂养(在喂母乳的基础上给婴儿少量维生素、果汁或水,每天不超过1~2次);混合母乳喂养,喂母乳的同时,加入其他食物;人工喂养,完全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喂养,不喂母乳。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SES-SF评分比较
出院前研究组BSES-S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角色转变情况比较
研究组角色适应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角色适应率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母乳可为婴儿提供全面的免疫保护,促进母婴之间的亲密关系。许多初产妇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角色转换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自我效能低下,缺乏母乳喂养经验,怀疑自身能力,社会支持不足。角色转换指的是从孕妇到母亲的心理过渡,若缺乏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可能导致角色转换受阻,引发产后抑郁,进一步影响母乳喂养的持续性。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为初产妇提供了一个综合支持体系,环境干预指的是通过优化产妇护理环境,提供私密、安全、舒适的哺乳空间,减少外界干扰,提升产妇母乳喂养体验;伴侣参与式护理强调伴侣在产妇护理中的积极角色,通过伴侣的参与和支持,增强产妇自信心与心理安全感,促进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7]。伴侣支持不仅能够减轻产妇心理压力,还能在具体的母乳喂养过程中提供实际帮助,这样多维度的护理模式可增强产妇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角色转换,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本研究发现,入院第1天两组BSES-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研究组BSES-S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角色适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病房环境优化,调节适宜温湿度、控制噪声以及提供私密的哺乳空间,可直接减少外部干扰,为产妇创造一个有利于哺乳的舒适环境,有效提升其母乳喂养积极性和自信心。入院评估阶段,通过详尽的病史收集和情绪评估,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干预产妇潜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产后抑郁,保障产妇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稳定。产前宣教和产后技能指导可确保产妇及其伴侣掌握科学的母乳喂养技巧,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的问题,减轻产妇哺乳挫败感。伴侣的积极参与能进一步增强产妇喂养过程中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伴侣不仅在操作上协助产妇,还在情感上给予充分支持,从而减轻产妇焦虑感,确保其顺利应对哺乳中的各种挑战。出院前对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定期随访,可确保产妇在家庭环境中也能继续获得有效支持,促进初产妇角色顺利转换,使其具备充足的能力和信心完成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围生期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可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帮助其顺利过渡到母亲角色,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牛东艳,赵文慧.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24,19(3):后插2.
[2]郑圆.同伴榜样示范联合伴侣参与式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时间、有效哺乳时间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学,
2022,46(14):1785-1787.
[3]何芳.新时代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基本特征、发展逻辑与未来走向:基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3(5):10-19.
[4]任红,宣静,姚雅鸿.环境干预结合伴侣参与式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角色转换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4):671-676.
[5]孙燕,郑明娟,周萍.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13):78-81.
[6]吴婉华,陆红.初产妇产褥期母亲角色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
护理研究,2009,23(7):596-598.
[7]赖冬梅,刘征,胡密雨,等.循证健康教育对顺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41(2):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