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 邰梅摘要:目的 探讨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30例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1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共情共赢护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状况、共情表现、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共情表现评分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共情共赢护理可有效改善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自杀性药物中毒;共情共赢护理模式;不良反应;依从性;心理健康
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变化,各项压力增加,自我伤害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服药自杀的个体也越来越多[1]。服用药物自杀未遂者会表现为药物中毒体征,将其送至急诊科后会有心理性创伤及病情危重特点。急诊科不仅要及时抢救患者,还要照护其自杀未遂的心理,引导其重新审视生活,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2~3]。共情又被称为移情、同理心,共赢为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可实现多方利益。共情共赢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展开新颖的护理方案的一种模式,旨在理解患者,以及换位思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疾病转归[4~5]。本研究旨在探讨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30例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15例。常规组男7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7.43±1.23)岁;自杀原因为社会因素5例,家庭原因3例,精神障碍3例,失业2例,升学压力2例;服毒类型为安眠药6例,除草剂4例,有机磷3例,其他2例。研究组男8例,女7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38.46±1.15)岁;
自杀原因为社会因素4例,家庭原因4例,精神障碍3例,失业3例,升学压力1例;服毒类型为安眠药5例,除草剂5例,有机磷2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过临床诊断确定为药物中毒;需要陪护家属,至少1名以上;既往无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伴有免疫性疾病;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存在视听障碍或语言障碍,无法交流。
1.2 方法
1.2.1 常规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
遵医嘱用药,及时给予心理安抚。配合医生进行急救:用压舌板刺激患者舌根催吐,或用吐根糖浆催吐,观察呕吐物气味、性状及颜色,留取标本分析;遵医嘱给予胃管插管,取适当型号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润滑,通过鼻腔缓慢插入,插入过程中叮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之后托起患者头部,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最终在胃内插入胃管,连接SC-Ⅱ高效洗胃机开始自动及反复冲洗,直到胃液清澈无味为止。
1.2.2 研究组给予共情共赢护理
(1)急诊治疗期间护理:护理人员需使用温柔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服毒原因、剂量、时间、患者性格及感情经历等,耐心帮助患者解决哭闹、冷漠及抵触情绪,安慰并理解患者并予以安抚,拉进护患距离,使其放松身心,增加彼此间的信任感,倾听患者主诉,适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此外,护理操作要迅速、准确,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注重保护其隐私,为其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洗胃期间,若患者出现抵触情绪,需及时予以鼓励,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2)急诊治疗后护理: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以共情共赢模式引导患者发泄情绪,并做深入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积极面对问题,提升心理承受力及社会适应力,当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生理不适时,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为患者找寻家庭及社会支持,给予其关爱及支持,引导患者释放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珍惜生命,积极生活。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口腔黏膜损伤、呛咳、恶心呕吐等。(2)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采用院内自制治疗依从性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操作及治疗的配合度,最高为100分,>85分为依从,65~84分为一般依从,<65分为不依从。依从性=依从+一般依从。(3)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焦虑评分量表(SAS)评估焦虑情况,采用抑郁评分量表(SDS)评估抑郁情况,评分越低表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恢复越好[6]。(4)比较两组共情表现及护理满意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评估,分数越低说明患者共情表现更为理想;采用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评估,包括护理及时性、护理内容及护理态度等内容,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5)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包括角色功能、躯体健康、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等维度,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治疗依从性为93.33%,高于常规组治疗依从性6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
2.4 两组共情表现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共情表现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角色功能、日常生活、躯体健康及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杀行为大多情况下是个体出现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时所产生的不良行为,大多出现于青年人群,对整个家庭及社会均会产生负面影响。服药自杀个体为常见的自杀类型,主要的方式有催眠镇静药、有机农药[8~9]。大部分自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问题,急诊科医护人员为这类群体进行诊治的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使其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10]。共情共赢护理模式主要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期、中期及后期的一系列干预,以患者为中心,换位思考,了解其不同心理状况,表达关心及理解,减轻其内心消极、不安、抑郁心理,从而提高其治疗信心,达成护患共赢[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共情表现评分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共情共赢护理可有效改善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景沛,郭丽,王新婷,等.中医康复护理结合改良催吐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中毒急诊救治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5):41-44.
[2]廖慧,杨静,涂燕平.共情共赢心理护理联合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1):166-168.
[3]周伟丽,常玉霞,吴亚.共情共赢护理模式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0):1389-1390.
[4]贺黎岚,纪春燕,朱倩虹.心理干预对急诊抢救室洗胃的药物中毒患者的影响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5):
132-134.
[5]金瑶瑶.急诊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急救护理与共情共赢心理干预效果探讨[J].人人健康,2022(1):123-125.
[6]马新丽.洗胃连续性护理在口服药物中毒洗胃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24):154-155.
[7]马骏,李丽,陈晓凤,等.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急救护理与共情共赢心理干预效果探讨[J].当代临床医刊,
2021,34(4):57,77.
[8]朱燕芝,陈玲,胡国芳.个体化心理护理对药物中毒康复后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作用[J].心理月刊,2021,16(18):10-11,26.
[9]吴丽芬,刘丽华.共情共赢心理干预对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
2021,28(3):37-39.
[10]骆秀云,庄一佳,陈全红,等.情感共鸣护理在急诊自杀性药物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1,27(9):146-148.
[11]卞莉.共情护理对改善自杀性药物中毒者负性情绪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