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康复及情绪的影响
作者: 宋波摘要:目的 探讨多形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康复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6月~12月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多形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发热、咽喉肿痛及肺啰音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形式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负性情绪,使其建立良好的治疗心态,加快康复进程。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心理干预;咳嗽;咳痰
受年龄较小、免疫力差、肺部抵御、清除功能薄弱等因素影响,病原体侵体、气候变化、粉尘吸入等,小儿极有可能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有咳嗽咳痰、发热、喘憋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其机体健康[1]。早期诊治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临床治疗中患儿极易产生负性情绪,致使交感神经异常分泌神经肽及P物质,加重病症表现,影响病情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患儿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多形式心理干预为多种干预模式的融合,通过生物—心理—社会、罗伊适应模式、心理暗示等多种模式的应用,帮助患儿缓解负性情绪,建立正面性的治疗心态,提高其治疗信心和遵医行为,促进病症尽快改善,实现疾病尽早转归[2]。本研究选取2024年6月~12月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形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康复及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6月~12月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48±0.35)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84±0.41) d;体重指数(BMI)18~23 kg/m2,平均BMI(20.45±1.04) kg/m2。观察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56±0.40)岁;病程2~5 d,平均病程(2.88±0.36) d;BMI 17~24 kg/m2,平均BMI(20.53±1.11)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3];伴随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咽喉肿痛、流涕等;患儿家长知悉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呼吸系统其他疾病;伴先天性疾病;智力或认知异常;配合度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为患儿创设温馨、安静且舒适的环境,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20~25 ℃)、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张贴卡通画报,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紧张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告知医师异常情况,配合做好相应处理。做好口鼻腔分泌物清理、物理降温、勤换衣被、肌肤卫生清洁、遵医嘱配制与输注药物等工作,促进患儿症状缓解。
指导家属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禁止进食刺激性较强(如辛辣、生冷、酸性、甜腻)的食物,增加患儿日均饮水量,促进代谢性排泄,预防脱水。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多形式心理干预
(1)激励式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保持亲切、关怀的工作态度,利用鼓励性、安抚性语言帮助患儿逐渐消除消极情绪;向患儿讲述配合医疗工作的必要性,发挥榜样暗示作用,展示勇敢面对疾病与医疗的病例,对患儿积极配合、进步的表现给予物质奖励,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强化遵医行为。
(2)放松式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演示的方式指导家长给患儿按摩,分为3个步骤,力度适中。第一步,按照头部—面部—颈部—肩部的顺序进行按摩;第二,按照胸部—双臂—双手的顺序进行按摩;第三,按照后背—小腿—脚掌的顺序进行按摩。每天1~2次,每次20 min,提高患儿机体舒适度,使其身心放松。此外,指导家长陪伴患儿观看动画片、玩玩具,转移注意力,间接缓解心理与生理不适。
(3)引导式心理干预。以“人—健康—环境—护理”理念为导向,引导患儿学会情绪控制方法,充分适应生理、自我概念、相互依赖及角色功能等方面的转变,通过观影、讲座等方式向患儿解释控制情绪以及日常不良行为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勇敢地面对治疗,减轻父母压力,促进病情恢复。此外,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通过拥抱、抚触、相互交谈、讲故事、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给予患儿亲切感、归属感,提高其治疗与护理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共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制,其中有15个正向评分题和5个反向评分题。计算总分时,先将2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粗分,再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同样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也采用四级评分制,其中有10个反向评分条目(项目2、5、6、11、12、14、16、17、18、20),其余为正向评分条目。计算总分时,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相加,<53分以下为正常人,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2)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咳嗽、咳痰、发热、咽喉肿痛及肺啰音缓解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咳痰、发热、咽喉肿痛及肺啰音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机体免疫力下降及生理机能弱化往往导致其呼吸道对病菌的抵御与清除能力减退或丧失,进而引发呼吸道病理性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呼吸道附属组织及黏膜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可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发热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威胁身心健康。及时对症治疗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加速症状缓解与病情好转。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易使患儿伴随负性情绪,影响肾上腺皮质轴与下丘脑调节,抑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糖皮质激素减少,可能导致变态反应,继而加重机体不适表现,降低康复效果[4]。因此,临床需关注心理护理,通过建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机体康复。
多形式心理干预是集合激励式、引导式、放松式心理干预措施的一种新型心理护理模式。其中,激励式心理干预可通过榜样暗示、物质奖励等措施,使患儿正面调整自我意识,强化遵医行为,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医疗护理工作;放松式心理干预以“生物—心理—社会”为导向,通过提高患儿身心舒适度,潜移默化地排解患儿消极情绪[5];引导式心理干预主要以罗伊适应模式为导向,通过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健康指导,促进患儿认知水平的提升,稳定及改善情绪[6]。不同心理干预措施联合运用,有助于患儿积极勇敢地面对疾病与治疗,促进疾病尽快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发热、咽喉肿痛及肺啰音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激励式心理干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基于患儿年龄、性格特点,通过语言鼓励、心理暗示,增强其心灵满足感,提高适应性,促进负性情绪逐渐改善,为其积极配合后续的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奠定良好基础[7];放松式心理干预是结合生理、心理,提高身心舒适度的一种护理措施,通过按顺序按摩解除肌肉紧张状态,通过减轻生理不适,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并在玩玩具、看动画片的辅助下分散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建立良好的心态[8];引导式心理干预更加注重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儿亲切感、依赖感,使其积极听从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消除心理、生理因素对病情改善产生的不利影响,缩短康复进程,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9~10]。
综上所述,多形式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负性情绪,使其建立良好的治疗心态,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素兰,杨春香,丁婷.多形式心理护理结合气道护理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29(3):122-124.
[2]何权瀛.常见呼吸病诊断治疗指南共识的解读与评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9):1736.
[3]张海红,张玲玲,马国瑞,等.多形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康复及情绪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2,28(4):63-67.
[4]胡玉洋.多形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对患儿治疗依从性、心理韧性和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4):222-224.
[5]赵翠.探讨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对儿科患儿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7):112-114.
[6]王斌,张博,王小哲,等.代币激励法联合自制动画微视频对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的护理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24):3737-3743.
[7]周爱仙,吴凤铭,蓝常瑛.趣味视频引导联合音乐放松渗透对小儿急性喉炎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者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9,32(5):122-125.
[8]宋光蕊,刘许娥,屈克丽.可视音乐引导式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7):48-51.
[9]郭桂花.多形式心理干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1):213-214.
[10]郭秀萍.基于家庭赋权理论的多形式趣味教育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行为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37(17):301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