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疝”小而不为

作者: 何小艳

有些家长可能留心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在哭闹时腹部经常会出现一块鼓包,就像有了一块腹肌一样。通常这种情况是“疝”(全称为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有时出现不同大小的鼓包,在腹压增大的情况下,如哭闹、长时间站立时,会出现或是变大,而在平卧或停止哭闹后,可自行消失,或用手按压可消失。幼儿的腹股沟疝一般都是斜疝,发病率在0.8%~5.0%左右。如果是早产儿,其发病率会上升到13%左右。其中,男女比例是5:1,右侧占60%,左侧占30%,双侧占10%。

疝内容物大多数是肠管和网膜组织,前者多数出现在婴幼儿中,后者一般是大龄儿童。如果是女性幼儿患疝气,疝内容物一般是卵巢,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盲肠、阑尾、膀胱、子宫等。腹股沟斜疝分为可复性疝和嵌顿疝。若能够将肿块推向腹腔,就是可复性疝。如果肿块长时间不能返纳腹腔,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现象,主要症状是呕吐、腹痛、腹胀等,在腹股沟或者是阴囊中有椭圆形肿块,质感较硬,有明显触感,嵌顿时会出现皮肤红肿,甚至可能发生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继发睾丸缺血性病变等严重后果。

由于疝气早期一般在孩子哭闹、站立等情况下才能看见肿块,安静后就会消失,不会有明显的不适,家长一般很难发现。可一旦病情恶化,孩子会痛苦难耐。所以,当孩子出现反复哭闹时,家长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肿块。如果发现有,需要及时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的年龄已经超过1岁,没有办法完成自愈,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孩子腹股沟疝已经很大了,或者反复出现嵌顿现象时,手术治疗就不会考虑年龄上的限制。常规的治疗手术是疝囊高位结扎,配合腹腔镜,安全、手术耗时短。在术后,要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咳嗽、便秘,减少站立和跑跳运动,注意休息;在饮食方面,可以吃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大枣、猪肉、鱼肉、虾等。

疝气可以预防。疝气一般发生于婴幼儿阶段,早产儿和低体重的孩子发病率相对会更高一点,所以在怀孕期间,孕妇需要注重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均衡,给胎儿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在婴儿时期,则要观察孩子腹股沟以及阴囊处是否出现肿块。

对于疝气患儿,也需要家长精心护理,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平时生活中,控制孩子的运动量,避免因为运动过度出现疝气。在婴儿时期,不要将患儿腹部裹得太紧,避免因为腹部压力过大,导致肿块出现;也不要让孩子过早站立,避免肠管出现下坠,形成腹股沟疝。在饮食方面,要多让患儿吃容易消化和含有纤维素的食物,以免出现便秘。当孩子便秘时,要采取正确的排便方式,不能用力解便。当孩子出现感冒咳嗽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防止因为难受出现哭闹,增加腹内压力。

婴幼儿发生的腹股沟疝气,如症状较轻或1岁以下,可进行自动回纳;如症状严重或1岁以上,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在家中发现幼儿出现腹股沟疝,家长可以将其臀部抬高,安抚好情绪,等待自动回纳。如果在半个小时以后依然没有完成自动回纳,就需要尽快送往医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