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要点

作者: 郭丽萍

人体脊椎的椎骨主要经由软骨盘完成分隔,软骨盘外表包裹的纤维软骨环和内部髓核构成了整个椎间盘。如果人体的椎间盘出现不良改变,可能引发颈椎或腰椎位置髓核破裂、突出。此时,髓核可能朝向后方、外侧突入到硬膜外间隙,若对神经根造成刺激或压迫,可会引发神经根病。本文深入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要点,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征和症状

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有的仅仅表现为相关受累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一般在夜间突然出现,经卧床休养后背部疼痛感能得到短暂缓解。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表现出尿失禁或尿潴留,可能和马尾受压有关。在对已经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直腿上抬实验时,由于神经根受到牵拉,会表现出腿部或者背部疼痛的情况。倘若病患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则表现为双侧疼痛。患者处于坐立位时,伸直的膝部关节也有可能出现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

患者腰椎髓核内的含水量降低为髓核退变的主要原因。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会因失水造成椎节松动、稳定性变差等非大范围病理性改变。纤维环的退行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其自身坚韧程度下降。

损伤

如果患者的腰椎间盘长时间受到外力作用影响,可能引发轻微性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遗传因素

当前诸多文献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家族性发病史。

患者椎间盘存在自身解剖因素薄弱点

成年后,人体腰椎间盘的血液供应量减少,修复能力变差,一旦突然受到强大的压力,易造腰椎间盘突出。

腰骶部先天性异常

包括小关节畸形、半椎体畸形、骶椎腰化、腰椎骶化以及关节突不对症等。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病患下腰椎所承受的压力发生变化,导致腰椎间盘内的压力上升,使得腰椎间盘出现损伤和退行性改变。

此外,以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当患者受到某些诱发因素影响时,可致腰椎间隙的压力突然上升,引发髓核脱出,比较常见的有腰姿不正、腹部压力突然增加、妊娠时腰部突然负重、受潮受寒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要点

饮食护理

对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期内要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丰富果胶的食品,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果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同时存在骨质疏松退行性改变,要在原有食谱基础上多进食高钙食品,如鸡蛋、海鱼、豆制品、牛奶等。有研究指出,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当多进食新鲜蔬果和易消化清淡软食,能够预防便秘,降低腹压值,避免刺激神经根。

还有学者指出,处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如果疼痛比较严重,要开展祛风除湿治疗,建议多进食冬瓜、绿豆、赤豆等食物。在疾病缓解期,疼痛有所减轻且表现出以麻木为主的临床症状时,患者需要进食一些具有益气活血、舒筋活络功能的食品,如鳝鱼、丝瓜等。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存在肾虚的不良情况。因此,患者在平日需要进食具有补益肝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肉、莲子、山药、芝麻、猪腰等。如果同时存在骨质增生的情况,建议多饮荸荠海带汤。

另有学者主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日需进补具有补益肝肾、壮筋骨功能的食物。如果同时存在腰腿疼痛,需要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应当达到2000 ml,且需要在餐前饮用。水分为人体关节的重要润滑剂,因为绝大部分关节间存在着断续性真空区域,水在这些区域内循环流动。与此同时,如果能配合各类有效的腰椎运动,能够于腰椎间盘内制造出连续真空区域,防止椎间盘干燥与朝纤维化方向发展,有效缓解腰腿疼痛症状。

心理护理

有学者对25例心理压力状态下与无心理压力状态下患者开展局部研究,证实不良心理压力增加会导致患者腰背疼痛发生率。另有学者使用了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艾森克问卷、痛觉阈测定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分别对包含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内的慢性疼痛病患心理特征与心理行为开展分析,发现和常规人群相比,慢性疼痛病患发生焦虑、抑郁情绪和述情障碍的概率明显更高。可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护士在为患者开展护理时,需主动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关知识,耐心为患者阐述疾病的发生原因、康复过程、治疗方法等,有助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如果有可能,可请既往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休息、佩戴腰围以及康复护理

卧位休息

有文献表明,人体的椎间盘内压会受到姿势不同发生变化。当一个人处于坐立位时,椎间盘的压力为15 kg/cm2,卧位时为原有基础上的50%,而处于站立位时为原有基础上的70%。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时需要卧位休息,能够令腰椎间盘失去重力影响,让处于紧张状态的韧带肌肉以及关节囊松弛,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和局部充血的症状,缓解水肿,减轻压力对神经根的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临床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非手术疗法基础为卧床休养,卧硬板床的时间应当在3周以上。

也有学者指出,轻症病患在早期完全可以利用卧床休息的办法缓解病情。当患者处于急性期内,护理人员应叮嘱其屈膝屈髋卧床休养,能够减缓受压神经根的牵拉程度,促进疾病转归。患者在急性期内,应当绝对卧床休养1~2周,需要在床上完成大小便。此外,在绝对卧床期内,家属或者医务人员需要在患者腰部下方加垫一个软垫,可有效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软垫的具体厚度要以患者舒适为宜。如果患者处于侧卧位,则需要在其双腿之间加垫一个相对较薄的软枕,以防止下肢过度受压引发供血不足,导致原有麻木、疼痛变得更为严重。患者在卧床期间,家属应当协助其翻身,最好利用滚动法完成。病患卧床数周且相关症状消失后,可以下床活动,但不要做急扭腰、弯腰等危险动作。患者还要结合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做好腰部保暖工作。

佩戴腰围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发病时可佩戴和自身腰中径、长度相适合的腰围。所佩戴的腰围后侧不能过于前突,也不要使用太窄或者太短的腰围。一般来说,在起床后需要佩戴腰围,在休息或者睡觉时可以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当坚持佩戴腰围,通常时间为1~2个月。

牵引护理

牵引为现阶段临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能够改变病患腰部传统受力方向,有效松弛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实现错位关节复位,松弛椎管内外韧带粘连,达到重建腰椎肩顺应性的目的,同时也为突出物回纳,改变其和神经根位置创设了条件。护士在对患者开展牵引干预前,务必要让其深入性了解自身病情,可使用适宜的开导性语言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牵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开展牵引治疗的必要性。患者在接受牵引治疗前,不能进食太饱,保持四肢处于放松状态,取俯卧位,皮带松紧一定要适宜。在接受牵引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屈膝屈髋状态,以降低腰椎的生理前曲程度。在牵引时,护士要嘱咐患者放松髂腰肌,观察呼吸、脉搏以及面色变化情况,并积极询问患者在牵引过程中是否存在下肢麻痹、疼痛、呕吐、恶心、气急、心慌等症状。如果存在相关不良表现,应当马上停止牵引。患者接受牵引治疗的时间以及牵引力的大小应结合自身体质强弱和病情而定。一般而言,牵引的质量为患者体重1/2~2/3,持续牵引时间为半小时,此后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牵引治疗时不能太快,以免对患者的腰背部肌肉造成损伤。

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功能锻炼,能够提升腰椎活动能力,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在早期进行腰椎功能锻炼,可减缓因疾病所产生的麻木感、疼痛感,促进功能恢复。有研究发现,参加过主动锻炼的病患和对照组相比,躯干肌肉耐力、疼痛水平以及功能残废等项目改善明显。

从患者的功能锻炼时机来看,越早进行,腰背部的肌腱肌肉韧带张力与承受力越大,腰椎稳定程度越强,临床症状改善越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不同方向的运动对神经根以及髓核的影响有差异。如髓核突起型病患需要接受直腿上抬法训练。在锻炼腹肌的同时,也要让腰椎处于轻度前屈状态,通过缓解后纵韧带紧张程度,令处于突出状态的髓核实现前移,减缓对神经根压迫与刺激。对于脱出型病患,则不要接受前屈训练,而要行腰椎后伸的功能练习。患者在接受为期1周的治疗后,度过急性水肿期后,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等与腰背肌有关的训练。患者在接受训练过程中,运动量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的次数以及强度。等症状好转后,可将该运动做为习惯长期坚持。

康复指导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其强化康复知识的指导;同时,要为患者制定详细的锻炼计划,以便出院后能够坚持完成康复训练。此外,还要为患者创建医患联系卡,定期开展随访,深入了解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科学处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