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

作者: 李伟卫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0

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7月~2023年3月接种的5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儿童接种的及时性、疼痛程度、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接种及时率和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及儿童接种及时性,减轻儿童疼痛感。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综合护理;及时

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生长的重要手段,每一名儿童均需要接受预防接种,可有效提高其免疫力,预防大部分疾病的发生[1]。处于疫苗接种年龄段的儿童主动配合能力较低,很容易影响接种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一种抗原,接种后势必会在体内发生免疫反应,这样才能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2]。然而有轻微反应处于可控范围内,有利于达到预防的目的;若反应剧烈影响到生命健康不利于预防接种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若出现不良反应一定要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不同的儿童体质不同,且生存的环境不同,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免疫反应不同[3]。轻微反应不会引起机体的不适,严重时则会损害机体的健康[4],这也为儿童和家属带来了不好的接种体验。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主要分析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7月~2023年3月接种的5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告知家长本次接种疫苗的种类,签署疫苗知情同意书,同时告知下次疫苗接种时间。注射前指导家长抱儿童的方式,接种后留观30 min。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

(1)建立综合护理小组: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护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能力。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整个护理过程的了解程度,保证每一名护理人员在每一个护理环节都能够如鱼得水,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随后,鼓励护理人员自主学习,针对自己对于疫苗的薄弱环节进行学习,确保面对每一种疫苗出现不良的反应都能够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2)针对性护理:卡介疫苗易出现红肿等局部反应,应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接种的过程中尽量规避。确保疫苗接种环境的干净整洁,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的温度

(3)建立接种档案:接种前检查儿童的身体状况、接种禁忌及用药过敏史等,尽量规避引起儿童不适的操作或用药;并向家属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发放接种宣传册,记录家长联系方式便于随访和通知疫苗接种时间。接种过程中检查接种疫苗的类型、核对儿童的信息,时刻观察儿童的反应,及时与其沟通,消除儿童产生的恐惧感,指导家长抱孩子的姿势,尽量能够减少儿童的活动范围,固定其双腿,保证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

(4)情绪护理:若儿童反应剧烈或情绪过于激动,应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其情绪,待时机合适时进行接种。针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可以采用轻轻抚摸头部或是微笑护理等多种不同方式,合理应用肢体语言。针对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可以通过语言对其进行安抚,以降低儿童内心的不安感。

(5)环境护理:接种室可以采用暖色调,同时确保室内的明亮,定时进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等。

(6)接种后护理:接种后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的状态,让儿童多休息、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减少剧烈运动。观察接种后前3天的注射局部状态,如果是轻微的红肿硬结可自行消退,也可采用热毛巾对注射部位进行热敷,禁止儿童爪挠注射部位,以免发生继发性感染,若2~3d仍未缓解请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等症状,若发烧不超过38.8℃,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发烧超过38.8 ℃,可服用退烧药物,若无缓解及时就医。发生较重的全身性反应,需及时就医。

(7)异常反应护理:接种后数小时或数日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的问题,针对出现过敏性皮疹的儿童,应遵照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可将儿童的指甲剪短,或是通过其他方法有效规避儿童对皮肤的搔抓。可以在外部涂擦炉甘石洗剂,以实现对瘙痒症的有效缓解。针对过敏性紫癜的儿童,应做好皮肤护理相关工作,关注儿童皮疹的变化情况,加强皮肤清洁处理。针对破溃皮疹的情况,应采用止血和抗感染等治疗措施.针对疫苗接种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儿童,应即刻采用相关抢救措施,将儿童放平,予以吸氧,并进行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的注射,创建相应静脉通道。

(8)安排专人定期随访:针对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定期回访,通过家长的描述以对儿童接种完成后的相应情况具有一定掌握,同时对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问题进行详细记录。针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问题,给予家长相应指导,同时强调下次儿童需要进行疫苗接种的时间,保证儿童可以定期、准时完成疫苗的接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接种的及时性、疼痛程度、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接种及时率、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接种及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4。

3讨论

儿童预防接种有利于缓解医疗机构的负担,也可提高其免疫能力。近年来,随着接种疫苗的种类不断增加,接种人数的不断增长,出现各种问题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导致家长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抵触情绪。有研究表明,20%的家长不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针对疫苗接种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水平,加强医疗事业的发展,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疫苗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多个流程,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可控的变化。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若环境不达标易影响疫苗的稳定性,此时的疫苗一旦被接种,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疫苗的管理需格外严格。医护人员的操作失误主要是未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相关器材的消毒,或接种剂量有问题、皮肤消毒面积不够等引起的其他病菌进入机体内,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理念,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能够避免发生操作不当的现象。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或是具有过敏体质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通常该情况下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具有季节性的差异,春季比较容易出现哮喘过敏等,疫苗接种应注意季节对儿童产生的影响。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儿童通常具有免疫缺失问题,此类儿童应避接种疫苗。

综合护理干预为了有效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求对接种儿童的各种信息全面了解,创建动态化的管理方案,可以更加便利的进行接种管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分为两种,一是正常反应,二是局部反应。如轻微的肿胀、肿痛、发热、全身不适等属于正常反应,多休息、多喝水会自行消除。局部反应包括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应针对不同的局部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针对晕针和过敏性休克,可让儿童头部放低,适当喂水并寻求医生的帮助;针对局部皮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为预防接种儿童创造舒适和谐的环境条件,可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接种前,应向家长讲解所接疫苗的相关情况及注射后的注意事项,指导家长回家后对儿童的护理工作,科学观察儿童的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并能够处理轻微的不良反应,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缓解家长遇到不良反应时的焦虑情绪,及时有效的处理儿童的不良反应,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接种时应和儿童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儿童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保证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建立疫苗接种档案,有利于与家长有效沟通,了解儿童的身体情况,在接种前对儿童有个充分的了解,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向家长普及预防接种的各种知识,针对不同疫苗接种后的护理工作有详细的解释,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儿童日常护理,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接种及时率、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及儿童接种及时性,减轻儿童疼痛感。

参考文献

[1] 侯江珠,林菁菁,侯彩云.心理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5):214-216.

[2] 沈玲,金晓芳.系统护理对小儿预防接种及时率疼痛感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17-319.

[3] 王晓侠.小儿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干预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156-157.

[4] 张红.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7):97-100.

[5] 贾琼.优质护理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作用效果研究[J].甘肃科技,2020,36(11):126-1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