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失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朱玲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睡眠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对神经内科失眠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高。

关键词:焦虑;心理护理;神经内科;失眠;满意度;抑郁

大部分失眠症患者在患病前都存在一定的睡眠问题,不仅影响患者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还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折磨。由于失眠症患者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其智力、情感和自控力均会受到较大的损害,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堆积,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1~2]。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引导,从而缓解患者负面情绪[3]。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人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有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对失眠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疗效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减轻患者心理负担[4]。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在神经内科失眠患者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女26例,男23例;年龄32~75岁,平均(53.89±6.26)岁。观察组:女29例,男20例;年龄34~72岁,平均(53.67±6.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以上;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资料与随访资料完整;均为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女性;癌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睡眠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

护理人员要分析患者的基本症状,确定患者的睡眠状态,遵医嘱安排相关的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日常饮食、用药等护理干预;用亲切、温和的态度与患者的交流,及时安慰患者的负性情绪;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取得患者的信赖;准确记录患者各项数据,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护理;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等。

1.2.2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

(1)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为其制定科学、规范的护理计划。例如,精心布置病室,在室内配置盆栽植物,使病房如家般温馨等。尽可能地选用蓝色床单、被套,利于缓解患者精神压力。

(2)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提高家属对患者的重视,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正面交流,聆听患者的心声,并根据患者的感受,给予宽慰和开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另外,指导家属带领患者进行喜爱的社会活动和运动,一方面,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开阔心胸,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3)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错误、悲观的认知,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由于多数患者对精神障碍性睡眠障碍的了解不足,通常会感到恐慌、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了解自身病情,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治愈病例,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治愈的信心。

(4)向患者说明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散注意力,缓解不适感,最大限度上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疑惑和焦虑,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参与娱乐活动,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保持积极、轻松心态。

(5)主动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减少环境对患者睡眠的阻碍。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无异味等,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通过心理暗示使患者相信自己能顺利入睡;指导患者调整生物钟,达到良好的睡眠效果。

(6)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创建情感发泄渠道,指导患者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抒发自身情感,减少患者负面情绪的堆积;指导患者从网络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例如观看积极向上、价值观正确的电影,使患者拥有积极的情绪,感受到幸福、愉悦,充满对生活的渴望等,进而让患者对生活充满信心;指导患者学习正确地处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睡眠障碍等,指导患者理性面对困境,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可以采用缓和策略。可先做深呼吸,让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到特定的地方发泄出来,使患者的情绪保持平稳状态。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睡眠质量指数)评价,共7个维度,每个维度0~3分,总分0~21分,分数越低则睡眠质量越佳。

(2)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应用SAS焦虑量表和SDS抑郁量表评价,分值越高则表示焦虑和抑郁越严重。

(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拟的满意度评价量表评定,分值0~≤69分为不满意,分值70~90分为基本满意,分值91~100分为特别满意。总满意=基本满意+特别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睡眠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失眠,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均无法满足人体正常需要,从而影响患者日间社会功能[5~6]。失眠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临床表现,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对情绪较敏感,易产生冲动、怀疑、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入院后,患者由于环境的转变,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一系列情绪,表现为烦躁、易怒、沮丧,从而影响到睡眠[7]。

在积极对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对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关键。医护人员要全面评估患者心理、情感特点,积极给予对症护理,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睡眠品质。心理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人性化的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接触和沟通,建立友好联系,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转变对医护人员的看法,始终保持轻松、积极的状态,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护理人员还需注重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心理护理主要是将患者的感受作为一个护理重点,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认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还可以利用认知疗法等方法,引导患者找到自己的问题,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和认知,并得到转变,使其客观看待现实情况,直面困难和挫折,接受现状。同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此外,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流,使患者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有利于疏散患者心结,从而提升睡眠质量。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失眠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焦虑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康复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果,田园.睡眠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失眠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0):1415-1416.

[2] 李贝贝,张晓颖.加强心理护理在中医神经内科失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031-1035.

[3] 张兰芳,翁琦,阎加民.中医心理护理技术联合阿普唑仑治疗70例失眠症患者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613-615.

[4] 秦红叶,刘瑜.探讨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失眠伴焦虑症状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9,29.

[5] 赖曼,李娟,李瑶.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改善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1,45(14):1555-1556.

[6] 李小娟,李颖,曹高凡,等.中医护理技术联合CBT干预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11-13.

[7] 宋彦锡,杨国帅,安学芳,等.情志护理结合耳穴贴压用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8):2592-25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