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脑卒中复发

作者: 杜瑕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反复发作会大大提高致死率。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积极预防复发。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疾病或脑出血性疾病,患者存在脑血管损伤,可导致局部血供受阻,或引发血管破裂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较大,严重者可累及脑组织整体,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包括脑梗死、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为什么容易复发

脑卒中患者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发展以及复发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局部病变逐渐加重,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形成血栓。若斑块不稳定出现脱落等,可引起远端血管的堵塞。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控制效果差,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脑卒中发生后没有按照医嘱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等保护性治疗,不纠正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脑卒中复发率相对较高。同时,脑卒中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容易出现房颤、心梗等,而这类疾病反过来又会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此外,脑卒中复发与季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寒冷季节更容易出现脑卒中复发。

如何预防脑卒中复发

长期坚持保护性规范治疗

脑卒中患者已经形成了血管病变基础,并伴有多种危险性因素,因此要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性治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防血栓形成,减轻血管内皮损害,避免脑卒中再次发生。

脑卒中后常用的保护性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调脂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循环改善药物,以中成药类为主,如银杏叶提取物、脑心通等;基础疾病控制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心绞痛药物等。需提醒,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较多,个体差异性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防控,积极干预或去除危险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及时识别脑卒中复发早期征兆

多数患者脑卒中发生前会有前兆,如近段时间内存在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症状,同时伴有短时发作的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部分患者还伴有双眼一侧凝视困难、说话不清晰、理解障碍、短时意识障碍或抽搐等。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很快缓解,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视。殊不知,这些前兆提示患者可能发生了短暂性脑缺血,此时需高度警惕,尽快就医。此外,部分患者脑卒中复发前无明显前兆,平时应做好日常防控干预。

定期复查

脑卒中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定期复查是控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有效方式,通过规范复查,可以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危险因素。当前,脑卒中的随访复查工作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体系,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约定好的日期来院复查,并配合日常随访工作。除常规复查外,当机体出现其他异常时,如血压升高、血糖控制不佳、头晕头疼、心悸胸痛等症状,也要尽早检查。

秋冬季节谨防复发

秋冬是脑卒中的高发时节,因为天气寒冷会引发的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具有脑卒中病史的人群,要做好该阶段的预防工作,包括穿着足够的衣服,避免机体处于寒冷状态;戴围巾,避免颈动脉受凉收缩;外出前,利用楼道或单元门等空间作为过渡空间,避免从温暖的室内直接进入寒冷的室外。此外,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避免早、晚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出门。秋冬季来临前,应注意提前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脑卒中患者本身就具备多种卒中危险因素,若不及时改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复发。吸烟、饮酒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故有脑卒中病史的人群应严格戒烟戒酒。此外,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需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留充足的休息时间,减轻工作压力。

长期不运动对心脑血管的健康危害较大,可增加血脂异常、高凝血状态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为此,脑卒中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每日坚持少量多次的练习,以改善身体机能。需提醒,脑卒中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心肺功能减退,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规划,必要时可建立运动处方,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锻炼,以免出现不良事件。冬季运动时,尽量选择室内运动,避免寒冷的环境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

坚持健康膳食

不合理饮食导致的肥胖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为此,脑卒中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以清淡低脂的食物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学习合理膳食的搭配方法。日常烹饪中尽量选择蒸、煮等方式,适当缩短烹饪时间,避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流失。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烹饪中减少油和盐的使用量,可通过限油和限盐勺加以控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升糖指数较慢的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减少精细加工主食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合理摄入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