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作者: 薛兆龙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各种激素分泌减少,骨代谢紊乱,吸收的钙不足以补偿排泄丢失的钙,体内处于负钙平衡状态。此时,为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主管钙代谢的系统会动用“骨银行”中的钙以维持血钙平衡,于是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骨性结构脊椎骨退变的一种表现,根本原因为老年患有骨质疏松症。椎体疏松后,坚固度下降,在承受较小的力量,如跌倒、打喷嚏,或是抬一些相对较重的物体时会形成创伤,导致脊柱椎体被压扁,被形象地称为“压缩性骨折”。该病主要表现为脊柱立位时腰痛和腰部活动受限,床上翻身困难,起床过程中疼痛加重,后期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患者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长期卧床还易出现压疮、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
目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
对症状或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度椎体压缩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佩戴支具、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等。
对于骨质疏松或低骨量,伴有骨折高风险的人群,补充钙剂和(或) 维生素是药物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但不能单独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还应与磷酸盐制剂等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得到满意效果。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用药,并定期监测补钙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治疗不能迅速止痛,骨折引起的疼痛可能需要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且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质流失,加重骨质疏松症状,再次骨折的风险提高,甚至出现褥疮、血栓等并发症,极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疼痛明显的患者,椎体骨折不愈合或椎体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不宜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高龄患者等,在排除了相关绝对禁忌证,比如感染、明显出血倾向等情况下,均建议手术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临床常见的术式,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康复快等优点。手术以提高骨折椎体强度稳定为主,不以复位为主要目的。所以,在骨折早期椎体高度尚未明显压缩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效果最佳,可最大程度维持椎体高度,遏制后凸畸形进展,以免后期出现驼背畸形、外伤性椎管占位压迫神经、脊柱不稳等不可逆性变化。患者术后6 h即可离床活动,避免了卧床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效果,极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当然,术后康复锻炼也必不可少。
老年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知晓生活中骨质疏松的危害因素,哪些是无法控制的,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年龄、人种、遗传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酒精、咖啡以及一些基础疾病(肾病、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可以控制的。
动作要慢
老年人下肢肌力差、平衡力差、视物不清,疏松的椎体犹如一只薄薄的玻璃杯,经不起任何外力刺激。因此,老年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慢一点,不仅能减少动作失误的概率,而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反作用较为缓和,椎体承受起来会相对容易,不会超出承受范围。
补钙
骨质疏松是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所致,会使得骨结构遭到破坏,骨脆性增加。因此,老年人需要及时补钙,每日坚持喝牛奶、晒太阳(每天15~30 min,保证面部和四肢皮肤充分暴露),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其实,补钙要从年轻时开始,可增强骨骼强度,延缓骨质疏松到来的时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 mg。
改善外部环境
老年脊柱骨折的成因非常复杂,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生活的环境中,地面要平坦,使用防滑的地板砖;不同房间之间不要有台阶或门槛,地面不要堆放物品;浴室和卫生间应安装特殊的扶手,减少跌倒,方便起身;夜间上厕所时,不要马上起床,先在床上清醒一会,打开电灯,待视野清晰后再起床;乘坐公共场所的自动扶梯时,一定要腾出一只手紧握扶手。
科学锻炼、适量运动
骨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被肌肉附着包绕着,因此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能够有效减少外力直接对骨骼的损害。建议老年人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一些下肢肌力、平衡力的锻炼,以增加骨密度,降低跌倒的风险。
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这里所说的运动主要指负重运动,可分为负重有氧训练和抗组训练。负重有氧训练需要取站立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下肢、臀部,包括脊柱的下半部分承受到应力,进而对骨骼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成骨细胞向骨细胞的转换,增加骨质。抗阻训练也是通过提供的阻力增加骨骼的负荷,刺激骨细胞。
对于不同人群,运动方案也不尽相同。
(1)40~50岁还未出现骨质疏松者:预防骨质疏松可以选择相对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跳舞。
(2)60岁以上已出现骨质疏松者:选择相对安全的低强度有氧训练,比如快走。建议每天中午在阳光下步行20~30 min,一周5~7次,同时还要兼顾抗阻训练。
(3)运动要适量,最好先到医院进行评估,再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改善生活方式
营养均衡和积极锻炼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尤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钙、蛋白质。常见的富含钙质的食物包括牛奶、酸奶、绿叶蔬菜、豆制品、芝麻酱、海鲜、坚果等。维生素D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而老年人通过晒太阳能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蛋白质也是骨骼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主要存在于鸡蛋、大豆、豆制品、瘦肉、牛奶中。研究发现,女性每吸烟10年,骨密度会下降2.3%~3.3%,尤其对绝经女性的危害更大;酒精则会过滤掉骨骼中的钙、镁和其他矿物质。所以,要做到戒烟限酒,同时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
总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其所引发的脊柱骨折会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老年人平时要多接受健康教育,了解骨质疏松的相关防治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