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腹股沟疝
作者: 汪可 刘丽娟疝气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疝气分为腹股沟疝、股疝、白线疝和切口疝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腹股沟疝。
什么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主要原因是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使得腹腔内的脏器被“压”出来所致。尤其是老年人,肌肉逐渐萎缩,腹壁较为薄弱,加之腹股沟内含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这便为疝的形成建立起一条通道。此外,患者若伴有咳喘、便秘及前列腺增生,诱发排尿、排便困难,会进一步导致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动力。
当前,在临床主要将腹股沟疝分成斜疝、直疝。其中,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5%左右,是从位于腹壁下动静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也就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中。腹股沟直疝占腹股沟疝的5%左右,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并不会进入阴囊。简单而言,斜疝是由腹壁下动脉外侧向内下方突出,直疝是从该动脉的外侧向前突出。腹股沟疝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肠管套叠、嵌顿乃至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1)易复性疝:主要表现为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尚未呈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无法回纳,或者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但往往并不严重。
(3)嵌顿性疝:疝囊颈小、腹内压突然增大,疝囊颈将内容物卡住,疝内容物无法回纳。临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且伴有明显的疼痛,平卧或者用手推不能让肿块回纳,如不及时处理,会进展为较窄性疝。
(4)较窄性疝:由于肠管嵌顿不能及时解除,肠壁及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促使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完全阻断。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频繁呕吐等,且呕吐物含有咖啡样血液,或者出现血便;腹部体征表现为不对称腹胀,伴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
腹股沟疝主要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分为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和经腹部镜疝修补术这三种。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疝修补术已经被淘汰。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疝修补术是将所谓的“破洞”周围组织强行缝合在一起,术后患者往往存在切口疼痛的情况,基本3 d内无法下床,术后1周仍要弯腰走路,且具有一定的复发率。为了预防复发,术后3个月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
无张力修补术是当前一种常规且广泛运用的术式,用特殊的材料做成修补片,修补腹壁薄弱的区域并进行加固,避免肠管再次突出,达到治愈的效果。
腹部镜疝修补术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微创手术,仅需要一个0.5 cm和一个1 cm的切口,不会进入到腹腔,而是在腹膜外将突出物拉回腹腔,再利用人造网片覆盖缺口,从而修补腹股沟区。患者术后没有明显的疼痛不适,手术当天便可下床活动,出院3~5 d就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活动不会受到任何限制,手术复发率较低。
腹股沟疝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疝气不可开刀
疝气的发生根本原因是腹壁组织出现一个“破洞”,当腹内压力增高时,小肠等器官或组织从“破洞”中突出,在体表形成一个包块。打个比方,当衣服上出现一个破洞,需要用一块布打个“补丁”,疝气同样如此,需要行手术打“补丁”。当前临床公认且有效的腹壁“破洞”修补,多为聚丙烯网片,也称之为无张力网片疝修补术。所以,疝气的最佳治疗方式是手术。还有部分患者会使用疝带压迫,防止疝气突出,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并非长久之计,还会给日常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误区二:老年患者不适宜手术
在门诊,咨询最多的是老年患者能否进行手术治疗。究其原因,认为年纪越大,手术风险就越大,而且不易于恢复。其实,在手术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力,首先了解患者平时的生活状态、自理能力、活动与睡眠等情况;其次,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内科疾病,并选择性做一些检查,评估器官功能。实际上,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如没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加之日常生活健康,无上楼不心慌、不胸闷等不适,完全可以选择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误区三:疝气最好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
大多数疝气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切口不大,患者没有明显的痛苦不适,且手术时间较短,通常在30~90 min。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一旦发生并发症,后果会更加严重。最为关键的是,腹腔镜疝修补术不仅不会减轻手术创伤,还会大大增加手术费用。一般疝气不需要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常规手术便可解决。
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良好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护理,都是手术顺利开展与完成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行腹股沟疝手术前,医护人员需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是否有排尿困难、咳嗽、便秘及腹水等症状;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要用疝带压迫内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稳定患者情绪,耐心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流程,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当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根据麻醉方式指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抬高阴囊,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不仅利于伤口愈合,还能减轻切口疼痛。另外,伤口要使用沙袋压迫6 h,保持敷料的干燥与清洁,避免患者的大小便污染。如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立刻给予更换。在手术当日,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沙袋压迫伤口12~24 h,防止伤口出血;术后6~12 h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流食、半流食,次日便可进食易消化且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另外,对排尿困难的患者采用导尿管处理,对疼痛的患者给予止痛剂或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