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分析

作者: 廖兴伟

30例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分析0

摘要:目的 分析肝衰竭患者予以人工肝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接收的30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人工肝方法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球比、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血钾、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血钠、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明显增高(P<0.05)。结论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可促进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会明显降低,白蛋白、血钠等指标明显增高。在临床治疗期间,临床医师需依据患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持续监测患者各项指标,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凝血功能;血红蛋白

肝衰竭指的是由病毒、酒精、药物等因素引发的严重肝脏功能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1]。肝衰竭患者大多存在乏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并存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2]。病情发展速度比较快,容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病情比较严重、治疗难度比较高[4],在内科规范性治疗后病死率仍然比较高。人工肝治疗采用循环装置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毒物质,暂时替代患者肝脏解毒、代谢功能,同时可以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从而延缓患者病情进展。非生物型人工肝指的是使用血浆分离器、血浆灌流器等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延缓患者肝脏功能损伤问题,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阶段,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人工肝方式是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增多且逐渐完善,治疗方法安全性、治疗效果也较好。本研究分析了30例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30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6岁,病程7 d~6个月;病因诊断主要是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硬化;主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

纳入标准:确诊为肝衰竭;年龄均在18岁以上;入院前并未并发严重性器官功能障碍;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比较高。排除标准:并发恶性肿瘤;并发活动性出血;不适宜以血浆置换方式治疗;并发严重心血管疾病;并发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确定病情、病因、病情程度,并对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以人工肝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予以人工肝(血浆置换)、退黄:舒肝宁注射液,茵栀黄口服液,保肝: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病毒:恩替卡韦胶囊或替诺福韦酯,补钾:氯化钾缓释片,抑酸护胃: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增强胃动力:多潘立酮片,保护胃黏膜:硫糖铝口服混悬液,补充凝血因子:同型新鲜冰冻血浆及补液等治疗。

人工肝治疗:为患者构建股静脉通路,建立体外循环系统,设置好置换参数(置管容量、血流速度、置管时间等指标);依据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依据患者实际病情程度合理设定各项参数。在治疗期间,持续监测患者动静脉压、心率等各项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处理;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急救,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碳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叮嘱患者注意休息。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凝血功能:治疗前、治疗后,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液样本,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球比;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2)血常规、电解质指标:治疗前、治疗后,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样本对患者血钾、血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球比、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血钾、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血钠、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明显增高(P<0.05)。见表2。

3讨论

肝脏属于人体重要器官,处在人体腹部,具有分泌和排泄胆汁、解毒等功效[5]。肝脏参与最多的生理功能是参与代谢,很多酶、蛋白质等物质都会在肝脏中合成或者代谢。还会分泌胆汁,维生素、糖等物质的合成与代谢都需要肝脏的参与[6]。肝脏还与凝血功能有关。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等与凝血相关的物质都在肝脏中合成[7~8]。肝脏出现疾病的情况下,会对肝脏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机体循环。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9~10]。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酒精、药物等因素导致肝脏损伤,致使患者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我国肝衰竭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是病毒性肝炎。药物引发的肝毒也是引发肝衰竭的重要因素,如红霉素、对乙酰氨基酚、林可霉素、格列本脲、二甲双胍、HMG-Go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物等;中草药中也存在一些毒性比较大的药物,如雷公藤、番泻叶等。药物使用不合理会引发肝损伤问题[11]。过度饮酒也会引发肝损伤问题,主要是酒精代谢需要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参与,这两种酶大量存在于肝脏当中[12]。过量饮酒或者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出现受损的情况。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深、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低热、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都是肝衰竭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13]。现阶段,肝衰竭患者尚没有特效治疗方式。人工肝可以暂时取代患者受损的肝脏发挥功能,将患者体内毒素清除、净化患者体内血液,保证患者体内环境质量[14]。但是该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血浆置换期间需置换患者体内大量血浆、体外血浆,导致患者体内自带有益物质消耗过多新鲜血浆,可能引发血浆过敏、干细胞再生功能受限等问题[15]。在对肝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依据患者治疗效果、病情程度,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期间要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并根据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球比、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血钾、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血钠、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明显增高(P<0.05)。

综上所述,肝衰竭是临床常见严重肝病症候群,病因多样,患者的临床表现常比较复杂,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临床症状,病死率极高。为保证治疗效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人工肝方治疗的时机选择应结合患者病理生理特点、治疗目标等多因素确定,总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对有适应症的肝衰竭患者尽早进行人工肝治疗,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促进疾病转归。

参考文献

[1] 王丽,刘宇杰.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3):376-378.

[2] 王克福.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10):61-63.

[3] 王琨,李海红,邱焕昀,杨建波,卜超颖,纪薇,谢凤杰.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84-187.

[4] 陶媛媛,徐檬丹,荀磊.正压接头在肝衰竭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综合版),2021,28(9):139-141.

[5] 吴妍,张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22,12(10):9208-9213.

[6] 易海宁.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应用现状[J].医药前沿,2022,12(2):19-21.

[7] 王冉,江尚燕.肝衰竭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2):114-116.

[8] 周莉,陈煜.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模式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2):127-130.

[9] 张日.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J].健康必读,2021(11):257.

[10] 沈水英,李明祥.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8):72-75.

[11] 胡大利.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干预的血液代谢组学研究[D].南昌大学,2020.

[12] 王晶.人工肝为肝衰竭治疗提供新方案[N].中国医药报,2020-11-10(4).

[13] 吴取梅,刘晓红,赵久法.76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疗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4):4102-4104.

[14] 张育安,吴成云,陈波等.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5):451-453.

[15] 谢兰.两种人工肝治疗模式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短期效果对比[J].智慧健康,2020,6(1):101-103.

[16] 王本贤,李东生,李伟.人工肝联合疗法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65-6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