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 任小丹 洪玲 唐利荣

摘要:目的 研究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7例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加一般心理健康治疗,干预组47例进行药物治疗联合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比较两组综合疗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分。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低于常规组(t=7.39,P<0.05);干预组HAMA评分低于常规组(t=6.51,P<0.05);干预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t=8.04,P<0.05);干预组MoCA评分高于常规组(t=6.92,P<0.05)。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4.92,P<0.05)。结论 采取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网络;静观认知疗法;团体治疗;首发抑郁症;焦虑;抑郁

静观认知疗法又称正念认知疗法,依据抑郁情绪心理发生机制进行干预,借助佛学内观禅修技术,可消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抑郁症症状,维持心境平和,可实现自我疗愈[1]。抑郁症治疗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常用疗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且效果直观、显著的治疗方式,能快速缓解抑郁症症状,但却属于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思维模式,停药后易复发[2]。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收治的9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常规组:男19例,女28例;年龄19~38岁,平均(27.77±3.51)岁;受教育年限9~20年,平均(14.12±2.51)年。干预组:男17例,女30例;年龄20~39岁,平均(27.23±3.66)岁;受教育年限9~19年,平均(14.07±2.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抑郁发作(F32)标准,同时HAMD-17抑郁评分超过17分;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神志清醒,具有良好视听能力和理解能力,知晓并了解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近期未服用其他药物,未行心理干预。排除标准:患其他严重疾病者;肢体功能不全,无法自主运动者;孕期、哺乳期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者,或存在严重自伤、自杀倾向者;既往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无效者。

1.2 方法

由专业医师评估患者病情,予以恰当的药物治疗,并用HAMD、PSQI等量表观察评估患者病情好转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1.2.1 常规组接受一般心理健康治疗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其如何通过运动、调节饮食、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自行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定期随访。

1.2.2 干预组接受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

将患者分成6组,每组7~8人,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团体训练,配备一名治疗师进行指导,每周治疗1次,每次2 h,治疗周期2个月。依据患者病情制定训练的主题内容,配合相关行为、认知训练。可设置以下主题。

(1)让患者感受当下。引导患者进行20 min全身扫描训练,指导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练习,放松躯体和精神。让患者自然仰卧,闭眼,四肢自然摆放,放松神经和肌肉,集中精神,从头顶开始仔细地扫描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将注意力在各个器官、组织上逐一停留,一直扫描至脚底,感受身体部位的功能、感觉,感受当下的情绪变化、内心起伏,增强对自我的觉知,并能放松、舒缓精神,减少紧张情绪[3]。

(2)让患者接受当下,不否认、不批判。引导患者进行20 min觉知呼吸训练,让患者盘腿而坐,闭眼,集中精神控制呼吸,跟随呼吸的节奏扫描身体部位,了解身体各部位的细微感受,若有感受异常的部位,需予以关注。同时进行觉知训练,感受内心情绪的变化,回想近期的焦虑、抑郁情绪,深入分析其原因,思考情绪、思维、行为的关联,正确认识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和接受当下的自己,不急于去批判或否认,保持内心的平和[4]。

(3)让患者识别不良情绪:引导患者静坐冥想30 min,再进行15 min行走冥想。静坐冥想训练时指导患者在平坦处盘膝坐下,双手置于膝盖处,手心朝上,自然呼吸。治疗师可通过导语来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呼吸起伏规律,感受气流进入身体,感受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进入觉知状态中,引导患者仔细感受内心的情绪、想法,回想和分析近期发生的事件和自身的情绪反应,识别不良情绪,并通过正念方法转变不良情绪,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感受、认知、接纳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幸运和不幸之事。鼓励患者尝试以积极态度看待原本令其感到焦虑抑郁的事件,逐渐将积极的思维模式带入现实中;通过训练后可逐渐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使其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以越来越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理。

(4)让患者保持对当下的觉知。引导患者进行行走冥想,指导患者缓慢活动手脚、站立行走或者进行低强度的瑜伽伸展,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活动的部位,仔细感受每一个动作的感知变化。例如伸展运动时肌肉的拉伸感、行走时脚掌与地板的接触感、动作转变时身体感受的变化,感受运动时的躯体知觉。通过打开身体、伸展四肢,保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感知,自由地体会行走、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感知身体部位的运动极限,尝试突破。需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无须设任何目标,一切以身体感受为主,当感受到身体部位不适时,可停止动作。

(5)让患者发现生活的美好。鼓励患者去寻找和分享日常生活的美好时刻,使患者在讲述过程中获得积极心理暗示。同时也能让静观认知活动逐渐日常化,使患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事件时,也能去感受、体会情绪变化,学会接纳困境,调整心态,以积极态度面对困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焦虑、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HAMD量表共17个条目,<7分正常,7~16分为轻度,17~23分为中度,≧24分为重度。HAMA量表共14个条目,<7分正常,7~13分为轻度,14~20分为中度,≧21分为重度。(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较治疗前HAMD-17量表总分下降超过75%为显效;较治疗前HAMD-17量表总分下降50%~75%为有效;较治疗前HAMD-17量表总分下降不足50%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3)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睡眠质量: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MoCA量表共8个维度,总分30分,分值越高说明认知水平越好。PSQI量表共7个维度,总分21分,分值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HAMD-17、HAMA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 两组MoCA、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MoCA评分高于常规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3讨论

常规静观认知治疗需要患者来到医院参与治疗干预,受到时间、空间、个人因素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服从度较弱,经常出现迟到、不到、早退等情况,导致整体干预效果不够理想[5],而且陌生环境也会增强患者内心戒备感、紧张感,影响疗效。如今信息科技日益发达,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为静观认知团体治疗带来了新机遇,可通过网络团体治疗的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效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为患者提供了方便,使患者在安心舒适、自由放松的环境下进行静观认知训练,获得良好效果[6]。

部分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是受到某一件事或某种处境的刺激,通过静观认知疗法,可引导患者尝试去接受、分析这些事件,认识情绪的恶化,不立即去抵抗和判断它,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逐渐与自我和解。静观认知团体治疗是一种通过提高自身觉知能力实现自我疗愈的心理干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改变患者的思维观念,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使其以接纳、感受、包容的态度面对生活,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摆脱焦虑、抑郁的情绪[7~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17、HAMA、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组,MoCA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网络静观认知团体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有良好干预效果,有利于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敬,相燕静,刘霞.正念认知疗法辅助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02):120-122.

[2] 范益艳,孔凡贞,李辉.正念认知疗法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干预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22):39-41.

[3] 涂艳,谢小云.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107-111.

[4] 陈方侠,李秀娟.正念认知疗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8):167-170.

[5] 王书华,阮帅,卢琴,等.正念认知疗法对精神病患者及照护者的影响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23,40(2):51-55.

[6] 李亚坤,刘娟,刘芬.正念认知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2):142-146.

[7] 刘贝贝,宗薇,袁雪娇,等.正念认知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0,33(24):166-168.

[8] 叶丽平,肖梦然,史磊,等.正念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脑机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7):698-7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