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观察

作者: 李丽 李乔

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观察0

摘要:目的 探究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安全管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基础护理、无菌操作、安全教育及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安全护理,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更高,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老年;骨科;安全管理;护理风险;风险事件

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免疫力低,患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青中年更长。长期卧床和行动不便使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压疮、坠床等意外事件。为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必须为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即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评估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增强护理有效性[1]。本研究旨在探究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66~93岁,平均年龄(75.69±4.63)岁。实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5~91岁,平均年龄(76.63±5.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结合影像学资料确诊且需要在骨科进行入院治疗和康复治疗;临床资料齐全;依从性较高,并自愿配合调查,不会中途退出治疗。

排除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下或100岁以上;患有其他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治疗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患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清楚表达个人感受;依从性比较差,拒绝回答调查人员的问题;中途转院或者放弃治疗。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安全管理

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小心伤口,并指导患者行动时使用拐杖或搀扶物,避免发生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如定期更换床单、病房开窗通风等;在家属协助下为患者擦拭皮肤,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避免发生压疮[2];指导患者适当补充营养,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待伤口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促进伤口恢复。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1)分析风险因素:一是患者自身的因素。接受治疗后,患者身上会形成相应的创口,在恢复期内身体的防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感染等情况。部分老年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3]。二是疾病因素。在手术完成之后的较长时间,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的状态。由于患者本身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且缺乏必要的活动会使患者抵抗力受到影响,增加压疮发生风险。老年人皮肤对温热的敏感性下降,在疾病的影响下,患病部位的感觉可能会变得更加迟钝,在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时可能会发生烫伤。此外,髋部和膝部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三是医源性因素。部分护理人员技能不够熟练,没有树立起科学的护理理念,未根据患者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或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

(2)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针对老年骨科住院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提前评估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预测相关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采起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使用热水袋为患者取暖时,要将热水的温度控制在60 ℃以下,还要定时更换热水袋的位置,避免烫伤;对出现意识障碍或认知行为发生改变的患者,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约束带;保持地面干燥和清洁,嘱咐患者尽量穿稳定性好的鞋子[5];夜间病房要使用夜灯,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对髋部和膝部关节手术的患者,指导患者适当抬高患肢,避免小腿位置单独垫用软垫,以免小腿位置血液的静脉回流,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等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在手术之后自主活动关节,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力所能及的肌力锻炼。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正确的护理意识。医院要定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患者病情、关注患者恢复情况、了解患者需求,在赢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6]。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百分制,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比。(2)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实验组基础护理、无菌操作、安全教育及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见表3。

3讨论

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抵抗力不足,治疗难度较高,风险也较大。手术之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率减慢、基础体温下降以及出血等问题,若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会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生命健康。为了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医护人员要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救治和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在更为舒适的环境和状态下逐步恢复健康。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专业、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通过筛选,专业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护理人员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小组成员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预估和处理,并从患者自身、疾病、护理人员、环境、设备等多个层面进行风险管理[7]。老年骨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具有难预测性,不同患者的患病原因、身体机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护理风险也因此具有突然性和偶然性[8]。同时,老年骨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难度较高,在预测其护理风险时需要关注多样化因素。护理人员应秉承为患者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制定措施,预防患者护理风险,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如果不关注和重视护理风险,后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护理手段,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重点关注特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要在共同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护理应急预案,确保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充分掌握和落实预案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还要注重预防和处理关键护理环节易发生的问题和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例如,针对老年骨科住院患者经常出现的坠床、跌倒、压疮以及深静脉血栓等现象,护理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降低其发生概率。护理人员要在细节处做好护理,必要情况下可以应用护理标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优化患者体验感,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本研究中,实验组基础护理、无菌操作、安全教育及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相较常规安全护理,在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更高,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晗,陈美环,李莉.护理风险监控联合预警标识预防老年骨科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循证护理,2023,9(4):747-750.

[2] 王红霞,邱幼桃,韩剑英,等.风险主动自查与超前自纠管理模式在骨科手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8):73-74.

[3] 李春玲,吴秀娟,李秀红,等.骨科手术安全术前核对记录单在骨科四级手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1,7(1):98-102.

[4] 李晓妮,常蕊,胡伟玲,等.骨科护理中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与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375-377.

[5] 何玉洁,黄丽霞.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骨科静脉输液患者护理中的开展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9):173,185.

[6] 许一吟,李敏清,傅秀珍.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14):2441-2443,2448.

[7] 黄向红,江炜琼,张冬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2):137-139.

[8] 冯晨希,江恒,袁敏,等.基于循环质控理念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3):5497-549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