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探究
作者: 王美容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食品安全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其食品检测实验室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鉴于此,本文概述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风险预防的作用,梳理现阶段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针对安全风险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预防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people’s demand for food safety is increasingly high.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positions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ear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ies in their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frequent safety accidents in university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have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food safety.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role of risk prevention in university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combs the safety risk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and proposes specific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the safety risks for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by relevant personnel.
Keywords: university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safety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作为科研和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还是国家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加强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1 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风险预防的作用
1.1 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在风险预防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实验室内仪器、设备、试剂和样本的状态以及环境条件,都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3]。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标准,实验室能够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规范化管理不仅确保了实验室操作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还为风险预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实验室的安全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1.2 为检测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是一项对精确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实验室的风险预防措施能够确保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受潜在风险的影响[4]。通过实施风险评估和预防策略,实验室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问题,从而为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这种预防性的支持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还增强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2 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风险
2.1 化学品管理风险
在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中,化学品管理风险尤为突出。这些实验室广泛使用的化学试剂和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有机溶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往往具有高度的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或毒性[5]。例如,易燃化学品如乙醇、丙酮等,在不恰当的存储条件下,一旦接触到明火或高温,便有可能迅速引发火灾,甚至导致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腐蚀性化学品如硫酸、氢氧化钠等,若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溅出或泄漏,不仅可能对实验室内的精密仪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还有可能对实验人员的皮肤、眼睛等造成化学灼伤,引发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此外,化学品的不当处置还可能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如未经处理的化学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长期暴露于化学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对实验人员及周围社区的居民健康构成威胁。高校实验室在化学品管理方面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包括危险化学品的非法渠道购买、缺乏必要的安全标识、存储条件不符合安全规范以及废弃物处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安全风险的增加。
2.2 生物安全风险
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源自检测过程中使用的各类生物样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室在处理食品样本时,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食物样本传播给人类,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②实验室使用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家兔等,可能携带有潜在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汉坦病毒、狂犬病病毒等,这些病原体通过动物咬伤、抓伤或其生物制品等途径,对实验室人员构成生物安全风险。③实验室在进行转基因食品检测时,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基因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例如,实验室中使用的重组DNA技术,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重组DNA的意外释放,造成生物安全事件。这些生物安全风险的存在,要求实验室必须对生物样本的采集、存储、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
2.3 设备安全风险
在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中,设备安全风险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室内广泛使用的高精尖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其操作复杂性要求实验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精确的操作能力。任何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参数设置错误或样品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②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其性能可能逐渐下降,如老化的电路板可能发生故障,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还可能因为电气短路或过热引发火灾。③若实验室缺乏对这些精密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将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影响实验数据的有效性。例如,未经定期校准的pH计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pH值,而未经清洁和维护的搅拌器可能导致样品交叉污染。④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如冷冻干燥机和离心机,若维护不当,可能因机械故障而导致操作人员受伤或设备损坏。
2.4 环境管理不够细致
食品检测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工作流程混乱,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例如,样品处理区与分析区若未能有效分离,易引起样品间的相互干扰。此外,若实验室内环境条件调控设备不足或性能不佳,如温湿度控制不精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环境条件管理标准的不明确,如清洁程序、消毒频率和废物处理规程的缺失,也会增加实验室内部潜在的生物和化学污染风险。这些环境管理上的疏漏,不仅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带来威胁。
3 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风险预防措施
3.1 化学品管理措施
化学品管理措施的严密性直接关系到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运行。①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法规,实验室必须制订一套全面的化学品管理计划,对所有化学品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标识,明确区分易燃、易爆、腐蚀性和有毒化学品,并为每种化学品配备详尽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和规范的安全标签,确保操作人员能够迅速获取产品特性和安全措施。②实验室应配备专业的化学品储存设施。例如,对于易燃化学品,使用具有防火功能的防爆柜;对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则使用通风柜以有效控制挥发性气体的扩散。③为进一步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实验室应实施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化学品使用前后的检查程序、用量控制和使用记录。使用后的化学品废弃物应按照环保要求和安全标准进行妥善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混入普通垃圾。④实验室应制订详细的安全检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存储区域的物理完整性、存储条件的适宜性、安全设备的功能性等。通过这些检查,实验室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3.2 生物安全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风险预防、分类管理的原则。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必须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分级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例如,依据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实验室应采取以下措施: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以防止病原体的气溶胶传播;确保实验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并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实验后的废弃物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以确保生物因子完全灭活。此外,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还应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生物安全事件,如病原体意外泄漏或人员暴露等。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能够显著降低生物安全风险,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3.3 设备安全措施
在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中,设备安全至关重要,需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实验室应依据设备的风险评估制定具体安全措施。
实验室必须对所有仪器设备建立详尽的档案系统,详细记录每台设备的规格参数、操作手册、维护和校准周期等关键信息,以确保设备管理的透明性和追溯性。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应实施定期的维护和校准计划,依据《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指南》(DB51/T 2159—2016)标准,确保设备性能的稳定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操作人员,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安全操作培训,特别是对于新设备或更新的操作程序,确保每位操作者都能够熟练地进行设备操作,并知晓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此外,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明确每一步操作的注意事项,以降低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风险。
对于关键设备,如高价值的分析仪器,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其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确保设备使用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同时,实验室应制定全面的设备故障和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快速响应流程、事故处理步骤和恢复操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最小化事故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3.4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温度、湿度、光照、试验用水水质以及电压等因素均能够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因此想要提升实验室检测的水平和效果,必须重视并做好实验室环境管理工作。①实验室应实施细致的功能区域规划,确保各区域独立运作、互不干扰,如微生物实验室需实现人流物流的分离,避免交叉污染。样品和试剂的存储区域应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以维持适宜的存储条件。对于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区域,则必须安装高效的通风系统,以保护实验人员免受危害。②实验室应装备完善的环境调控设施,如加湿器、空调、通风系统等,以适应不同检测项目对环境条件的特定要求。这些设备的使用能够及时调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为实验提供稳定、适宜的环境。③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和维护工作不可忽视。定期的清洁程序应确保实验室内部无尘、干燥、整洁,避免由于环境脏乱带来的样品污染。废物废液的及时收集、安全转运和合规处理同样重要,这不仅保障了实验室的环境卫生,还避免了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④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控体系,对实验室内各项环境参数进行定期检测和记录,确保它们始终符合实验要求和安全标准。通过这些措施,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能够显著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高质量的食品检测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4 结语
从化学品管理到生物安全,从设备安全到环境管理,每一项措施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能有效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实验室安全无小事,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校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待未来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坤.高校食品检测类实验室安全防控体系构建[J].食品工程,2021(2):17-19.
[2]张建萍,张新平,巫永华,等.高校食品分析检测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农产品加工,2020(5):100-102.
[3]刘春雨.新准则下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改进对策[J].中国检验检测,2020(5):91-92.
[4]石百铮.流行病背景下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设与管理[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4(4):135-138.
[5]郑园,董诗诗,常利民.浅谈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J].食品界,2024(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