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体质量增加量及α-GST水平的效果分析

作者: 严小娟 宣莉 胡晓芸

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体质量增加量及α-GST水平的效果分析0

摘 要:目的:探究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体质量增加量及α-GST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黄疸新生儿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蓝光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蓝光组给予蓝光间歇性照射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比价2组治疗疗效及治疗前后胆红素、营养状态、体质量增加量、α-GST、GLDH、ALT及神经损伤相关指标水平表达。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胆红素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蓝光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白蛋白、摄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2组血清白蛋白、母乳喂养吸吮次数、体质量增加量高于蓝光组(P<0.05);2组治疗前α-GST、GLDH、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α-GST、GLDH、ALT低于蓝光组(P<0.05);治疗前,2组NBN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BNA评分高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助于降低患儿机体胆红素水平,提高患儿机体营养状态及体质量,缓解患儿肝损伤及神经损伤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益生菌;蓝光;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体质量;α-GST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胆红素代谢异常是引起患儿发病的根本原因[1]。通常生理性黄疸病情较轻,患儿病情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症状更为严重,可能引起贫血、惊厥等并发症[2]。同时,长时间高胆红素水平还会影响患儿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神经损伤,甚者导致残疾或死亡[3]。目前,临床对其治疗多采用蓝光照射,疗效较为理想,但长期蓝光治疗可引起腹泻、红疹等不良反应。有研究指出,胆红素代谢与患儿肠道功能具有密切联系,为患儿肠道补充益生菌可起到与蓝光照射协同增效作用,且益生菌的补充有助于缓解蓝光治疗引起的腹泻症状[4-5]。目前,关于益生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国内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我院黄疸新生儿使用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患儿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黄疸新生儿8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6],胆红素出生后24 h内>102 μmol/L,出生后24~48 h>171 μmol/L,出生后48 h后>220.6 μmol/L;②出生时间<28 d;③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疾病或障碍者;②合并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严重感染者;③产前孕妇合并妊娠期疾病者;④早产儿;⑤合并先天性疾病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蓝光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其中蓝光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37.83±4.35)w,日龄(14.01±2.55)d,病程(9.25±2.08)d,剖宫产25例、顺产15例;联合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38.01±4.41)w,日龄(13.95±2.52)d,病程(9.33±2.10)d,剖宫产24例、顺产16例。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继续进行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组后均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处理,蓝光组给予蓝光治疗,使用上海医用恒温设备厂生产的新生儿蓝光治疗机。患儿除遮盖双眼及会阴外全身裸露置于恒温箱,皮肤距灯20 cm,每天8个小时,用药时间根据病情调整,连用10 d。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给予双岐杆菌活菌散(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104),溶于温开水后口服,0.5袋/次,1次/d。治疗疗程与蓝光照射治疗同步。

1.3 观察指标

①2组治疗疗效,根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拟定疗效评估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清TBIL恢复正常;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血清TBIL<153.9 μmol/L;有效:患儿临床症状缓解,153.9 μmol/L<血清TBIL<252.2 μmol/L;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TBIL水平无缓解或恶化。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2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取患儿外周静脉血,低速离心后取上清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TBIL、DBIL、IBIL水平。③2组营养状态、体质量增加量,记录患儿平均每日母乳喂养吸吮次数(通常都是母乳喂养),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计算患儿体质量增加量。④2组α-GST、GLDH、ALT水平,取样方法同上,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⑤2组神经损伤情况:应用行为神经评分表(NBNA)对新生儿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行为能力及一般评估共20项,满分40分,分值≤35分为神经行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都采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评价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2组治疗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2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胆红素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2组营养状态、体质量增加量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白蛋白、摄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2组血清白蛋白、母乳喂养吸吮次数、体质量增加量高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2组α-GST、GLDH、ALT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α-GST、GLDH、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α-GST、GLDH、ALT低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2组神经行为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NBN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BNA评分高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 讨论

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具有自由基清除及机体细胞保护功能[8]。新生儿机体胆红素水平与成年人基本一致,但受新生儿肝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胆红素排泄能力及胆红素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分泌不足等因素影响,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9]。持续高胆红素水平可能引起患儿听力及神经功能受损,影响其正常发育,因此及时对其进行治疗,降低患儿机体胆红素水平是黄疸患儿治疗的第一目标。胆红素能吸收450~460 nm光波,而蓝光波峰恰好与之契合,治疗过程中蓝光被胆红素吸收,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红素等一系列产物并随尿液等方式排出体外[10]。同时,有研究指出,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与其肠道菌群及肠道微环境具有密切联系[11],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引起患儿黄疸病情加重,影响蓝光治疗效果。本研究可见,在结合益生菌治疗后,患儿治疗有效率提高,证实益生菌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黄疸新生儿治疗疗效,促进其病情转归。

本研究还发现,益生菌辅助治疗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儿机体胆红素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有:(1)益生菌能通过胞壁酸结合肠道上皮细胞,形成生物屏障,减少肠道胆红素重吸收,促进胆红素向尿胆原、粪胆原还原过程,促进胆红素排泄;(2)益生菌能促进患儿肠道pH调节,形成酸性环境,从而降低β-GD活性,抑制胆红素水解及重吸收,促进患儿胆红素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3)益生菌补充有利于保护患儿肠道黏膜上皮紧密性,避免肠源性内毒素向肝脏转移,保护患儿肝脏功能,提高其对胆红素的结合及转化能力;(4)益生菌补充还能促进患儿肠道菌群平衡,促进其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等不良反应,促进胆红素排泄[12-13]。同时,新生儿黄疸对其正常发育具有严重影响,陈芳芳等[14]指出,益生菌结合蓝光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本研究进一步对患儿营养状态及体格发育进行了观察,发现益生菌联合治疗的患儿治疗后母乳喂养吸吮次数、体质量变化量及血清白蛋白相较单纯蓝光治疗者均显著升高,证实益生菌还能通过促进患儿进食及营养吸收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分析原因可能与患儿肠道功能改善及病情转归有关,同时益生菌可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其肠道菌群平衡更快建立,提高其营养吸收能力。

近年来,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肝脏的损伤愈加受到临床工作人员的关注,高胆红素水平可通过激活患儿机体氧化应激,从而导致其肝功能发育异常或损伤肝功能,同时,胆红素沉积于患儿脏器,其直接毒性作用及机械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其损害。α-GST、GLDH、ALT是反应患儿肝功能的代表性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前α-GST、GLDH、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α-GST、GLDH、ALT低于蓝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益生菌结合蓝光治疗能进一步保护患儿肝功能,提高其胆红素排泄能力。

此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最大的危害是对其中枢神经的损伤,游离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当大量胆红素在神经系统汇总聚集,其细胞毒性作用影响患儿神经元代谢功能并阻碍脑细胞点位传导,当其进入神经后,其沉积于髓鞘,可导致患儿脱髓鞘损伤[15-16]。NBNA评分可较好评估出生<28 d新生儿脑损伤情况并了解新生儿神经行为异常情况,本研究可见,治疗后联合组NBNA评分高于蓝光组,证实益生菌的辅助治疗可通过提高对其胆红素水平等因素的调节效果,降低患儿因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脱髓鞘及神经系统损伤,保护患儿神经功能。回顾治疗流程,在应用益生菌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可较好保证疗效:(1)要用小于40℃的温水或者温奶来调制,因为温度太高,会杀死益生菌降低疗效;(2)益生菌需要冷藏保存,温度2~8℃。避免环境温度高降低益生菌活性;(3)不能和抗生素同时服用,如果病情需要服用抗生素时,二者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至少要间隔2 h,一般是先服抗生素,再服益生菌;(4)禁止与蒙脱石散同时服用,蒙脱石散有吸附的作用,会吸附大量的益生菌,加快它的排出,降低疗效。

综上所述,益生菌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助于降低患儿机体胆红素水平,提高患儿机体营养状态及体质量,缓解患儿肝损伤及神经损伤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申雁冬.经皮测胆红素仪与血胆红素检测对新生儿黄疸的检出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8):1370-1371.

[2]张会梅.浅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5):76-77.

[3]刘俊,陈琦,白如君. 血清IGF-1、NSE、MBP联合检查对新生儿黄疸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22):2447-2450.

[4]程娟,张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蓝光治疗的效果及红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0):3035-3037.

[5]刘丽丽,吕蓉蓉. 蓝光照射联合益生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4):153-15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