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标签核心营养素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廖银霞 杨建军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宁夏5个社区居民的营养标签核心营养素摄入情况,分析核心营养素与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相关情况,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健康教育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取1 053名18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H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社区居民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代谢综合征、肥胖等,患病率分别为4.0%、28.3%、50.4%、2.4%、1.6%、38.3%、13.3%,通过单因素的卡方检验发现,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在性别、年龄构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4个因素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检验显示,代谢性疾病在核心营养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社区居民代谢性疾病的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构成、吸烟、低钠、高钠、低脂(P<0.05)。结论:血脂异常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较高,且营养标签核心营养素低脂标识是患代谢性疾病的保护因素;低钠、高钠是患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建议通过营养标签的通识教育,实施膳食营养宣教,加强社区对代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
关键词:核心营养素;代谢性疾病;营养标签大量证据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高脂肪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相关[1-4],营养标签的使用与慢性疾病(肥胖和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患有肥胖症、糖尿病和多种慢性疾病的人使用营养标签的可能性比没有患这些疾病的人低[5]。已经诊断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更加倾向于使用营养标签[6-7]。可见,营养标签的通识教育可能是一个改变膳食结构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4+1”核心营养素(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摄入量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营养标签上的核心营养素对宁夏社区居民代谢性疾病的影响,以寻求通过改变膳食因素探索预防社区居民代谢性疾病的新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7—11月,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石嘴山市共5个社区的18~75岁1 053位居民为研究对象。纳入没有正式户口、长期(超过3年)居住在该社区,以及满足非妊娠期、非哺乳期、调查期间未患严重疾病的居民,排除短期(少于3年)居住和长期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居民、患有精神疾患无法正常交流的居民。所有调查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代谢性疾病诊断标准
本研究调查的疾病类型集中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脑卒中、冠心病和肥胖中,围绕代谢性疾病展开。糖尿病诊断标准[8]: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11.1 mmol/L,或已被乡镇(社区)级或以上医院确诊为糖尿病者。高血压诊断标准[9]: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或舒张压(DBP)≥90 mmHg,血压测量采用经校准检验合格的臂式电子血压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10]:血清总胆固醇(TC)≥6.22 mmol/L(240 mg/dL),或甘油三酯(TG)≥2.26 mmol/L(200 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 mmol/L(160 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40 mg/dL),或既往已诊断病例,以上指标有1项及以上异常为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1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以中心性肥胖为基本条件(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的任意2项,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 mg/dL(1.7 mmol/L),或已接受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0.9 mmol/L);女性<50 mg/dL(1.1 mmol/L),或已接受治疗;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接受治疗或先前已诊断为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或已接受治疗或先前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若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推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是否患糖尿病(非必需)。肥胖诊断标准[12]:体质指数(BMI)≥28 kg/m2。由于现场调查的局限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诊断需由调查对象携带由二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书,且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13]进行复核。
1.3研究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1)问卷内容: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等)、吸烟、饮酒、疾病史及饮食习惯。(2)膳食调查:24 h回顾法和简化的食物频率表相结合,即由调查员通过问答的方式回顾性地了解调查对象的饮食状况,详细记录每餐菜肴品种、数量、就餐人数,以及询问每个调查对象前1年内,各类食物每日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百分比分为低、正常、高3个等级,钠按适宜摄入量(AI)分为低、正常、高3个等级,总能量按照推荐摄入量(RNI)分为低、正常、高3个等级。(3)体格检查:人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4)生化检查:抽取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3 mL,放置20 min后,3 000 r/min离心15 min并迅速测空腹血糖(FPG)、血清中总胆固醇(TC)、TG、HDL-C、LDL-C含量,试剂从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购入,仪器为奥克曼全自动生化仪。
1.4统计分析
将调查对象统一编码,录入膳食数据资料及人体测量资料,根据2004年中国食物成分表,用中国食品安全所“膳食营养软件”计算膳食能量及各类营养素的摄入量。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反之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间距描述。定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就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或Kruskal-Wallis test(H)检验。营养素摄入量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OR值(95%CI)评价关联强度。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人口特征
本次调查的1 053名居民中,男性465人、女性588人;平均年龄为(45.5±14.9)岁;50~5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21.0%;70~75年龄段人数最少,仅占5.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比最多,达42.1%(表1、表2)。
2.2居民代谢性疾病的患病及营养素摄入情况
脑卒中患者的脂肪摄入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钠摄入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值,其他几种慢性病钠摄入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表1)。男性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肥胖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2.3核心营养素摄入量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
2.3.124h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分别把居民24h蛋白质、脂肪摄入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分为低、正常、高摄入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代谢性疾病、吸烟饮酒情况在各组间的相关性。发现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肥胖在蛋白质摄入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脂异常在各组间的患病率较高;在高蛋白质摄入组中,肥胖率为19.2%,显著高于正常摄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及代谢综合征在脂肪摄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的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代谢性疾病。在高脂肪摄入组中,吸烟和饮酒分别占53.7%和29.6%,显著高于低和正常摄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3.224h碳水化合物、钠摄入量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把居民24h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分为低、正常、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组。把居民24h钠的摄入量按适宜摄入量(AI)为3个等级,即低、正常、高钠摄入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代谢性疾病、吸烟饮酒情况在组间的相关性。发现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代谢综合征在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组中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高碳水化合物组,分别为63.5%和43.9%,吸烟饮酒率也显著高于高摄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在高钠摄入组中为61.6%和45.0%,显著高于低、正常钠摄入组(P<0.05)(表4)。
2.3.324h膳食总能量摄入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把居民24 h膳食总能量的摄入按中国居民膳食能量需要量(EER)分为3个等级,即低能量摄入组、正常能量摄入组、高能量摄入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代谢性疾病以及吸烟饮酒情况在组间的相关性。发现血脂异常、是否饮酒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和饮酒率在高能量摄入组中分别为58.1%、34.8%,显著高于另外2组(表5)。
2.4营养标签核心营养素与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及总能量的摄入量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以是否患代谢性疾病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是否吸烟饮酒和营养素摄入分组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建立模型1:以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为自变量,以是否患代谢性疾病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以男性作为参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是男性的49.1%,风险是男性的一半。以年龄18~29岁为参照,60~69岁年龄组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老龄化是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以不吸烟作为参照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患代谢性疾病的概率是不吸烟的1.629倍,其余变量均未见统计学意义。模型2:保持与模型1一致的变量,把蛋白质分组作为新变量(以正常组作为参照)加入到模型中,发现各变量与模型1无明显差异。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脂肪分组(以正常组为参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低脂是代谢性疾病的保护因素。模型4:在模型3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分组(以正常组为参照),与模型3无明显差异。模型5:将钠分组(以正常组为参照)纳进模型,吸烟和低脂组随着钠的加入无统计学意义,但低钠组和高钠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钠和高钠是患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模型6:把能量摄入分组加入模型后各变量无明显变化(表6)。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代谢综合征、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4.0%、28.3%、50.4%、2.4%、1.6%、38.3%、13.3%,其中男性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肥胖率女性大于男性。疾病高发年龄段在60~69岁,在所有年龄组中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都是最高的,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14]。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营养素以及消耗的总能量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15],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脂肪摄入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钠摄入量低于正常值,其余代谢性疾病患者钠摄入量均高于正常值,且所有患病的居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都高于正常值(P<0.05)。在高钠摄入组中,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最高(61.6%、4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钠饮食是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频繁使用营养标签和每日钠摄入量与高钠食品的消费量较低有关[16],使用营养标签的消费者每天少摄入92.79 mg钠,而每增加1 g钠的摄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6%[17]。在低脂摄入组中,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最低(34.7%、26.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脂饮食是代谢性疾病的保护因素,Kreuter等[18]报告医疗机构招募的885名成年人中有80%的人会阅读营养标签,并发现使用标签的消费者脂肪摄入量较低,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较高。Neuhouser等[19]也报告称,在1 450名消费者中,有79%的人自报阅读了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标签,并且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现营养标签的使用与较低的脂肪摄入量有关。研究证实,高脂饮食会促进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20]。同时,荟萃分析表明,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相比,同等热量低脂饮食会显著加快机体能量消耗、减少体内脂肪[21]。Kim等[22]发现,正确使用营养标签可以减少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钠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