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名维吾尔族居民膳食炎症指数与不同类型肥胖的关联研究

作者: 开比努尔·再比布力 姑丽切克然·艾斯克 迪娜·木合亚提 吕梅霞 韩加

538名维吾尔族居民膳食炎症指数与不同类型肥胖的关联研究0

摘要:目的:探讨膳食炎症指数(DII)与不同类型肥胖的关系。方法:数据来自2018年8月在和田县市开展的膳食营养与肥胖现况调查,收集调查人群一般人口学信息(身高、体重、腰围)和膳食调查资料。膳食调查采用食物频率法(FFQ)并计算DI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II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538名调查对象,DII得分为1.64(0.85,2.13),范围为-2.14~3.13。调整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吸烟、饮酒后,男性Q4(最大促炎组)患超重的风险是Q1(最大抗炎组)的3.197倍(95%CI:1.186~8.613,P=0.022);Q2和Q3组患肥胖的风险分别是Q1组的3.806倍(95%CI:1.204~12.029,P=0.023) 和6.277倍(95%CI:2.008~19.618,P=0.002)。与Q1组相比,男性Q3和Q4组DII与腹型肥胖存在相关性,且随着DII评分的增加,调查对象患腹型肥胖的风险增加,而女性随着DII评分的增加,肥胖率有上升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DII得分越高,肥胖发生风险越高,提示促炎膳食可能是危险因素,可从炎症角度深入分析膳食对脂肪组织炎症的作用。

关键词:膳食炎症指数(DII);肥胖;腹型肥胖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等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膳食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动物性食品、精制谷物和高度加工、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同时体力活动减少,从而使肥胖率增加[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分为腹型肥胖和外周性肥胖,根据脂肪组织的部位不同,代谢也存在差异[3]。肥胖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慢性炎症状态[4]。大量研究表明,膳食在炎症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风险中起重要作用。据报道,富含红肉、高脂肪乳制品和精制谷物的西方膳食与较高水平的炎症标志物有关,而以蔬菜、水果、鱼类和橄榄油为主的地中海膳食与较低的炎症水平有关,其作用可归因于一些膳食成分的抗炎特性[5-7]。某些营养素,如n-3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E和镁等,与较低的炎症水平相关[8-9]。膳食炎症指数(DII)作为一种量化膳食炎症潜能的新工具,可以评估膳食对炎症的影响[10]。本研究旨在探讨膳食炎症指数与不同类型肥胖指标的关系,为合理指导当地居民的饮食和从膳食炎症的角度研究肥胖的病因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8年8月在新疆和田县市开展的膳食营养与肥胖现况调查。本研究获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0214-150]。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5~65岁;②在调查地区居住至少5年以上的维吾尔族居民;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男性能量摄入 <800 kal/d或 >4 500 kal/d者及女性能量摄入<600 kal/d或>4 000 kal/d者;②孕期、哺乳期妇女;③患有严重肝、肾、心脑血管疾病者。

1.2调查内容

1.2.1一般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吸烟史;饮酒史等。

1.2.2体格测量经由专业人员按统一标准和精确设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

1.2.3膳食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FFQ)详细记录调查对象过去1年的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食物频率问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当地饮食特点自行设计,且已通过信度效度检验[11]。最终膳食问卷包括17大类93种食物。

1.3膳食炎症指数(DII)的计算

DII是由Shivappa等[10]基于已发表的1 943篇文章开发出来的一种评估膳食的炎症潜能的指标。具体计算如下:①通过膳食问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数据。②将其转换成 DII 量表中所包含的食物成分含量,将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数据与全球标准膳食摄入数据库进行对比,计算研究对象每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的Z分数,即Z=(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日摄入量-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标准差;③将Z分数转换为百分位数,以最小化右偏效应的影响。将所得百分位数值加倍后减去“1”实现以“0”为中心,界限在-1和+1之间的对称分布。④将中心百分位数乘以各膳食成分或营养素的特异性总体炎症效应得分,以确定食物参数特异性DII得分。⑤最后,将每个食物参数特定的DII分数相加,获得个人膳食炎症指数得分。DII得分越高代表膳食的促炎作用越强。本研究中DII得分是基于以下22个食物参数计算而得:能量、蛋白质、总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胆固醇、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镁、铁、锌、硒、胡椒、大蒜、洋葱。

1.4不同类型肥胖指标

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进行判定:18.5 kg/m2≤ BMI <24.0 kg/m2 为体重正常,24.0 kg/m2≤ BMI <28.0 kg/m2 为超重,BMI ≥28.0 kg/m2 为肥胖;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5 cm为腹型肥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量资料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DII与不同类型肥胖指标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538名调查者平均年龄(46.14±12.51)岁,其中男性179人(33.3%)、女性359人(66.7%);肥胖236人(43.9%);腹型肥胖388人(72.1%)(表1)。

2.2DII及其样本特征分布

调查对象DII得分中位数为1.64(0.85,2.13),范围为-2.14(最大抗炎)~3.13(最大促炎)。其中男性和女性DII得分分别为1.39(0.43,2.09)、1.76(1.10,2.15)。按性别将其DII按四分位数分为Q1~Q4组,Q1为DII得分最低四分位数,即膳食最抗炎组,而Q4代表DII得分最高四分位数,即膳食最促炎组(表2)。

2.3DII与不同类型肥胖的关系

BMI分类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以BMI正常为对照组),腹型肥胖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正常=0、腹型肥胖=1)。调整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吸烟、饮酒后,男性DII与各类肥胖指标存在相关性。其中,最大促炎组Q4患超重的风险是最大抗炎组Q1的3.197倍(OR=3.197,95%CI:1.186~8.613,P=0.022);Q2和Q3组患肥胖的风险分别是Q1组的3.806倍(OR=3.806,95%CI:1.204~12.029,P=0.023)和6.277倍(OR=6.277,95%CI:2.008~19.618,P=0.002)。与Q1组相比,Q3和Q4组DII与腹型肥胖存在相关性,且随着DII评分的增加,调查对象患腹型肥胖的风险增加。尚未发现女性DII与肥胖各类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表3)。

3讨论

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及体力活动等[1,12]。近年来,膳食因素作为日常生活中炎症的潜在来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DII是评估膳食炎症特性的指标。Khan I等[13]的研究表明,促炎膳食摄入(较高的DII评分)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相关。符文慧等[14]也报道了DII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即最大促炎组患超重及肥胖的风险是最大抗炎组的 1.32 倍。本研究总体DII得分为1.64(0.85,2.13),总体膳食属于促炎性膳食,这可能与维吾尔族居民独特的膳食结构有关。先前研究已表明,主食模式(以面粉和大米为主)和高脂模式(以油脂类、畜肉、盐等为主)与维吾尔族居民肥胖呈正相关[15]。这种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为特点的促炎性膳食可能增加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目前,DII与肥胖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Ruiz-Canela M等[16]的研究表明,调整已知的危险因素后,DII与BMI、腰围相关。而Muhammad H等[17]的研究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等因素后,DII与体重、BMI、体脂、腰围、臀围无显著相关。维吾尔族女性肥胖率较高[18],但本研究中尚未发现女性DII与各类肥胖指标间存在相关性。考虑其原因,除了膳食因素,其他因素如体力活动、久坐、压力、生活习惯等也可能与肥胖发生有关。也有报道,生育及产后体重滞留是女性在远期出现超重、肥胖的高风险因素[19]。除膳食因素外,孕前体重、产后活动量、哺乳方式、睡眠时长及质量、生活方式等可能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20]。因此,今后研究中应同时关注膳食因素及其他因素,以便更好地评价机体炎症状态。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量偏低;其次,DII是通过对既往膳食的回顾进行评价的,可能存在回顾性偏倚,如果结合3天24小时或采用入户称重法,结果可能会更好;最后本研究中部分人群在外就餐,油、盐的摄入量可能评估低。今后有必要增大样本量,或通过膳食干预等前瞻性研究证实DII与肥胖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炎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DII得分越高,肥胖发生风险越高,特别是在男性,提示促炎膳食可能是危险因素。今后科学指导当地居民的饮食,尤其是增加抗炎性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和鱼类)和减少促炎性食物(如精制谷物、红肉、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摄入,尽量避免摄入较多的盐,与此同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熬夜等),从而降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参考文献

[1]Pan XF,Wang L,Pan A.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6:373-392.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 营养学报,2020,42(6):521.

[3]王冉,李晓南.人体脂肪组织部位差异性与代谢综合征[J]. 生理学报,2017,69(3):357-365.

[4]Wiebe N,Stenvinkel P,Tonelli M.Associations of chronic inflammation,insulin resistance,and severe obesity with mortality,myocardial infarction,cancer,and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J]. JAMA Netw Open,2019,2(8):e1910456.

[5]刘开琦,丁心悦,赵文华.膳食模式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48):3890-3896.

[6]Khayyatzadeh SS,Bagherniya M,Fazeli M,et al.A wester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level of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Eur J Clin Invest,2018,48(4):e1289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