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定性循证研究

作者: 曲畅 周明珠 池睿欣 郭凯威 芦俊博 张娜

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定性循证研究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45~55岁围绝经期健康中年女性身体活动情况,综合评价分析身体活动与骨健康及体成分等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中,2000年1月—2022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排除重复、不完整、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等。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共有15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证据,其中有关中国中年女性身体活动描述的文献8篇、骨健康文献5篇、体成分6篇。中国成年女性身体活动水平整体不高,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休闲时间身体活动量较少,家务、通勤或工作等非休闲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主要来源。适当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提高骨密度,综合评价等级为B级;适当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体脂率、增加骨骼肌含量,综合评价等级为B级。结论:身体活动与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设计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身体活动;骨健康;体成分;流行病学;证据评价身体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面临着骨量丢失、脂肪量增加、肌肉量减少、体质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1-2]。中年女性,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罹患以骨质疏松为首的各类肌肉骨骼疾病的高风险人群[3],而身体活动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发展风险的改善措施。针对我国中年女性开展的运动干预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可有效减少中年女性的骨密度下降、减缓体脂率的增加和控制体重等[4-6]。由此可见,适当的身体活动对于维持中年女性的健康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有关于身体活动对中年女性骨健康和体成分的健康效应方面缺乏科学共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通过充分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我国中年女性身体活动现状,综合评价分析其身体活动与骨健康及体成分等的关系,以增加中年女性对运动锻炼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

以“身体活动”“骨健康”“体成分”等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2年12月国内外于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CNKI)公开发表的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相关检索词及文献检索情况见表1。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有关身体活动情况及其与骨健康和体成分等的关系的人群研究,对象限定为45~55岁的健康中国女性,包括经过同行评议的一手研究数据和系统综述。(2)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针对患有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特殊人群的研究;不完整、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质量差的文献。

1.3文献处理方法

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内容相关、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信息摘录,提取发表年份、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地区、年龄、主要指标、结果、结论等信息,并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估。

1.4质量控制

由2名人员各自独立完成文献搜索和信息提取,比对通过初步筛选的文献,若有出入,交由第3名调查员进行共同评价和确定。

2结果与分析

2.1文献基本情况

本次共检索到关于身体活动情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的文献2 411篇,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1 886篇。基于文章标题和摘要,根据总体要求和纳入排除标准,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描述性综述、病例报告、会议报告、科普性文章等,剩余71篇文献(其中中文30篇、英文41篇);阅读全文后,进一步排除质量低、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有14篇文献(其中中文3篇、英文11篇)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证据。具体检索流程见附图。综合文献结果了解中国45~55岁女性身体活动情况,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7],对身体活动与骨健康和体成分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

2.2中年女性身体活动情况

本次共检索到8篇文献描述了中国45~55岁女性身体活动情况。全国性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年女性的身体活动现状不容乐观。一项分析了2011年和2015年2次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2011—2015年,达到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中等身体活动水平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从 32.4%和25.9%小幅下降至30.3%和24.4%[8]。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45~49岁女性身体活动中位数为19.9 MET·h/d,50~54岁女性身体活动中位数为17.0 MET·h/d,工作身体活动在身体活动总量中占比最大[9]。一项旨在调查中国40岁以上人群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女性占比52.8%(1 096 人),调查发现,女性的平均身体活动量为63.49 MET·h/w,其中工作身体活动量、通勤身体活动量、休闲时间身体活动量分别为32.21、19.80、11.77 MET·h/w,一半是工作身体活动量(50.7%);根据身体活动水平分级,低、中、高身体活动水平占比分别为27.8%、47.3%、24.9%[10]。一项利用《2010—2012 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探究中国农村成年人身体活动模式的研究中,女性占55.8%(39 098人),其中就业人员4 078人、务农者20 344人、无业者14 767人。研究发现,工作身体活动水平与职业类型有关。就业人员低、中、高身体活动者分别占69.1%、26.3%、4.6%。务农者在耕作季节工作身体活动水平高,低、中、高身体活动者分别占11.7%、59.6%、28.6%;在非耕作季节身体活动水平低,低、中、高身体活动者分别占67.1%、30.6%、2.3%。就业人群采取非活动性通勤方式的比例高于农民和无业人群。休闲时间身体活动的参与率为3.9%,中等及以上休闲身体活动时间平均为(252.8±236.3)min/w,户内身体活动时间为(125.3±68.5)min/d[11]。2010年关于嘉兴地区社会经济地位(SES)与不同身体活动强度的关系的报告中,女性占50.7%(1 810人),平均年龄(44.9±6.5)岁。纳入的研究者总身体活动量为165 MET·h/w,其中工作身体活动占82%。中等社会经济地位者工作身体活动水平更高,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家务活动占比更高[12]。1991—2009 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总身体活动量中位数一直在下降(1999年为401.7 MET·h/w、2000 年为243.9 MET·h/w、2009年为143.2 MET·h/w),且工作身体活动量占主要部分(1999 年为330.0 MET·h/w、2000年为204.0 MET·h/w、2009年为80.0 MET·h/w)[13]。2007和2010年的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CDRFSS)数据显示,2010年江西省成年女性身体活动不足和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比例高于2007年,且随年龄的增加身体活动减少。2007年,45~49岁女性身体活动不足和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6.2%、26.6%;50~54岁女性身体活动不足和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7.7%、28.6%。2010 年,45~49岁女性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为66.9%[14]。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45~69岁女性(其中45~54 岁女性占57.1%)久坐不动、低身体活动水平、中等身体活动水平、高身体活动水平的比例分别为27.0%、22.0%、16.1%、34.9%[15]。

综合研究结果可见,中国成年女性身体活动水平不高,低身体活动水平以及身体活动量不足的人群占比较多,且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身体活动量呈现下降趋势;休闲时间身体活动量较少,工作、家务或通勤等非休闲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主要来源。

2.3身体活动与骨健康、身体成分

本次检索到的有关身体活动与骨健康的文献共5篇,其中1篇为系统综述、1篇为横断面研究、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有关身体活动与体成分的文献共6篇,其中1篇为系统综述、2篇为横断面研究、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表2)。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适当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推荐等级为B 级(表3)。

一篇发表于2018 年的系统综述检索了2014年2月前发表的有关绝经期女性进行运动与没有运动或安慰剂组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检索到456篇文献,最终纳入17 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运动组或对照组相比,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SMD = 0.38,95% CI:0.08 ~ 0.68)[16]。XIANG等[17]对我国282名绝经后女性进行了横断面调查,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评估身体活动水平,X线吸收法测定体成分和骨密度,结果显示,不同身体活动组别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身体活动水平者骨密度高。身体活动与去脂体重呈正相关(r=0.196),与体脂称负相关(r=-0.176)。中介分析显示,去脂体重和体脂是身体活动与骨密度之间的中间变量。张军等[18]对55 名健康中年女性进行运动干预研究,分为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量练习组(实验组)45 名和对照组(单纯有氧运动组)10 名,观察10 w。结果显示,实验组女性的骨矿物含量、骨强度(OSI)和T值均有所增加。HUI等[19]在374 名中年人(其中包含230名女性)中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将受试者分为太极训练组(45 min/d,5 d/w,n=124)、走步组(n=121)和对照组(n=129),干预12 周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个运动组骨密度均无差异。符谦等[20]使用冬泳作为运动干预的手段,在2004—2005 年间招募了72 名中年女性,其中冬泳爱好者36人、非冬泳人士36人,每周冬泳3次,持续观察5月,结果显示,冬泳组桡骨远端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均高于对照组[(0.98 ± 0.04),(0.96 ± 0.08) g/cm2;(0.72 ± 0.15),(0.62 ± 0.24) g/cm],骨宽无显著变化[(12.25 ± 0.17),(12.20±0.16) cm]。

2.4身体活动与体成分

本次检索到的身体活动与体成分研究共6篇文献,其中1篇为系统综述、2篇为横断面研究、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适当增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减重、降低体脂率、增加骨骼肌含量,推荐等级为B级(表4)。

上述发表于2018年的系统综述中同样发现,身体活动与体成分有关。Meta分析发现,与不运动组或对照组相比,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受试者的体脂(SMD=-0.34,95%CI:-0.60 ~ -0.08)和腰围(SMD=-0.39,95%CI:-0.68 ~ -0.09)[16]。张军等[18]的运动干预研究也包含了有关身体活动对体成分改善作用的结果。实验组女性的平均体重虽然增加,但体脂肪含量下降、骨骼肌肉含量增加,所以体质指数(BMI)增加合理;体脂肪含量、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均下降;去脂体重、骨骼肌含量、每日1 kg体重的基础代谢和全身基础代谢率均增加;左右上肢、躯干的肌肉含量均增加。HUI等[19]的研究也显示,干预12 w后,太极组和走步组分别减重0.50、0.76 kg,减脂0.47、0.59 kg,腰围分别相较对照组减少3.7、4.1 cm。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横断面数据显示,老年人、超重肥胖者、高教育程度者、高收入者、城镇化程度高地区居民的身体活动相对较低。最高运动水平组女性的体脂率比最低运动水平组低1.5%。每小时额外增加4.5 MET·h/d身体活动量,在25%~90%百分位数的体重正常女性体脂率降低0.046%~0.098%,在50%~90%百分位数的超重肥胖女性体脂率降低0.035%~0.037%[9]。戴玉琴等[21]将80名中年女性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肌力与肌耐力、体质指数(BMI)、柔软度等健康体能指标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观察6月,研究发现,参与6个月的瑜伽锻炼后,在健康体能方面,干预组肌力、肌耐力、BMI及柔软度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基线调查中包含了我国30~79岁人群的大样本数据。我国居民平均身体活动量为22 MET·h/d,身体活动每增加14 MET·h/d,BMI减少0.15 kg/m2(95%CI:0.14,0.16),腰围减少0.58 cm(95%CI:0.55,0.61)、体脂降低0.48个百分点(95% CI:0.45,0.50) [22]。

3讨论

人体可以通过调整身体活动水平来控制能量消耗、保持能量平衡和维持健康。身体活动不足不仅会导致死亡风险上升20%~30%,并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23]。根据一项包含了142个国家人群的数据研究,2013年,缺乏运动导致了全球卫生保健系统538亿美元的损失和全球1 340万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而与缺乏身体活动相关的死亡造成了137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24]。研究发现,中国成年女性身体活动水平普遍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且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休闲时间身体活动量较少,家务、通勤或工作等非休闲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主要来源。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宣教让围绝经期女性认识到身体活动对于维持骨骼肌肉健康的重要性,在休闲时间更多地参与到运动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