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冯海荣 王亚君 喜雷
摘要:目的:探讨迁延性腹泻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腹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8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同期健康体检的86例健康婴幼儿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2组婴幼儿一般情况,测量血清25(OH)D3水平,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婴幼儿血清25(OH)D3水平为(20.48±3.06)μg/L,显著低于正常组[(25.65±3.38)μg/L](P<0.05),且观察组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血清25(OH)D3水平高及户外活动时间≥2h是婴幼儿发生迁延性腹泻的保护因素(OR<1,P<0.05),而未母乳喂养、喂养人饭前便后无洗手习惯、剩饭未及时处理及无法做到饮食均衡是迁延性腹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率高,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是迁延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婴幼儿,在保证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应注重饮食均衡,保持充足户外活动时间和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
关键词:迁延性腹泻;维生素D;婴幼儿;相关性
婴幼儿腹泻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根据病程,婴幼儿腹泻分为急性腹泻(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2周~2个月)及慢性腹泻(2个月以上)[1]。维生素D 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在体内的生理功能除促进钙和磷在肠道中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素释放,通过维持血钙和磷水平,保证骨骼健康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外,还对心血管、代谢、免疫、肿瘤发生、妊娠和胎儿发育等多种过程均产生一定的影响[2-3]。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病因众多,有研究表明,其与肠道内致病菌感染相关,也有研究表明与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相关,如维生素A[1],且维生素D缺乏的婴幼儿也更易患腹泻病,而腹泻病的迁延不愈又会进一步加重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4],本研究就维生素D营养状况是否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相关展开具体讨论。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8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纳入健康体检的86例健康婴幼儿为正常对照组。迁延性腹泻患儿纳入标准:经临床医生诊断,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迁延性腹泻相关诊断标准[5],病程2~8周,腹泻频率≥4次/天,且大便致病菌检测阴性,年龄≤3岁。排除存在先天性消化道发育不良的患儿;伴有严重脱水或并发症的患儿;就诊前3个月内服用过含有维生素D的营养补充制剂。已向纳入的婴幼儿家属介绍本研究内容及目的,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收集采用调查问卷收集2组婴幼儿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城市、农村)、抚养人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喂养人是否有饭前及便后洗手习惯(是、否)、家庭剩饭是否及时处理(是、否)、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是否≥2h),以及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饮食是否均衡等。问卷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对婴幼儿及家属当面询问并记录。另外,测量2组婴幼儿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
1.2.2维生素D营养状况检测维生素D营养状况采用血清25(OH)D3水平表示,留取婴幼儿清晨空腹静脉血,送医院检验科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根据国际及国内多数机构及专家意见,血清25(OH)D3<20 μg/L为缺乏、≤30 ng/mL为不足、>30 ng/mL为充足ADDINEN.CITE.DATA[3, 6]。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rman相关。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发生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ɑ=0.05。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描述
2组儿童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儿童性别、年龄、BMI、居住地与迁延性腹泻患儿无差异(P>0.05),而迁延性腹泻患儿抚养人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饭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剩饭未及时处理、饮食不均衡及户外活动时间<2h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相关性分析根据表2所示,观察组婴幼儿血清25(OH)D3水平为(20.48±3.06)μg/L,显著低于正常组[(25.65±3.38)μg/L](P<0.05),且观察组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
2.3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发生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对婴幼儿迁延性腹泻有影响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血清25(OH)D3水平高及户外活动时间≥2h是婴幼儿发生迁延性腹泻的保护因素(OR<1,P<0.05);而未母乳喂养、喂养人饭前便后无洗手习惯、剩饭未及时处理及无法做到饮食均衡是迁延性腹泻的危险因素(OR>1,P<0.05)。
3讨论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还与不当喂养、突然更改喂养方式等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也与腹泻密切相关,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维生素D,其缺乏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且长期迁延不愈的腹泻又会导致维生素D的进一步缺乏,从而造成不良疾病预后[4]。本研究也发现,血清维生素D低或存在不足/缺乏与婴幼儿发生迁延性腹泻呈负相关,且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是发生迁延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李春玉等[4]研究结果一致。
维生素D是一种生理功能众多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助于吸收和利用钙和磷,从而帮助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此外,维生素D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患癌风险等功能,缺乏维生素D可能会导致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疾病[3, 7-8]。对于婴幼儿,主要来源有母乳摄入、食物摄取、日光照射,其中,虽然部分维生素D可从母乳获得,但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尚不足推荐摄入量的20%,故主要来源仍是日光照射和食物摄取,且皮肤经日光照射合成维生素D可占维生素D总来源的50%左右[9]。但在我国,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容乐观,不足/缺乏率可高达40%以上,甚至更高ADDINEN.CITE.DATA[10-11],本研究也发现,在健康对照婴幼儿中,维生素不足/缺乏率为37.21%,与上述研究结果接近,但在迁延性腹泻患儿中,其发生率高达59.3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于维生素D与迁延性腹泻的关系,首先,维生素D缺乏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上疾病引起的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使患儿腹泻病情迁延,另外,肠道蠕动加快还可导致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维生素D,甚至其他营养素吸收减少,使病情迁延反复[12]。其次,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降低,机体易发生腹泻,而长期腹泻的患者因维生素D吸收不足,易导致维生素D不足/缺乏,从而加重腹泻,使病情反复[4]。且有研究证实,维生素D补充可通过增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作用[13],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维生素D干预实验中也发现,维生素D可使大鼠结肠黏膜缺损、炎症浸润显著减轻,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得到缓解,进而促进肠黏膜病变的恢复[14]。在临床应用中也发现,在患儿发生腹泻时,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人体炎性反应,进而缩短腹泻病程ADDINEN.CITE.DATA[4, 12]。
除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婴幼儿迁延性腹泻产生负面影响外,本研究还表明,未母乳喂养、抚养人文化水平低、无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剩饭未及时处理、饮食不均衡及户外活动时间短均是发生迁延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尽管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推荐摄入量的20%,但母乳作为婴幼儿的重要食物之一,其仍是婴幼儿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另外,户外活动时间短导致皮肤无足够时间受到光照,无合成维生素D的条件,进而导致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从而与迁延性腹泻相关[15],而卫生习惯差可增加婴幼儿感染病原微生物机会,饮食不均衡可使婴幼儿营养素摄入不足,导致腹泻的发生发展ADDINEN.CITE.DATA[16-17]。
综上,迁延性腹泻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缺乏率高,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是迁延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婴幼儿,在保证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应注重饮食均衡,保持充足户外活动时间和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可降低迁延性腹泻发生率。参考文献
[1]李春玉, 郑玉瑶, 邹艳红, 等. 维生素A与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的调查研究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 42(1): 4-5.
[2]Bikle D. Nonclassic actions of vitamin D [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9, 94(1): 26-34.
[3]夏维波, 章振林, 林华, 等.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 [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8, 11(1): 1-19.
[4]李春玉, 张迪, 王丽敏, 等. 维生素D与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相关性研究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23, 40(2): 80-81、84.
[5]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6): 61-64.
[6]Holick M F, Binkley N C, Bischoff-Ferrari H A, et al.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1, 96(7): 1911-1930.
[7]王丽, 彭雯, 陈小罗, 等. 1,25二羟维生素D3在甲状腺未分化癌肿瘤干细胞增殖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26(5): 375-379.
[8]向启敏. 维生素D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关系 [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1(7): 749-754.
[9] Lee JY, So TY, Thackray J. A review on vitamin d deficiency treatment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013, 18(4): 277-291.
[10]刘芳, 王爽, 曾晴雯, 等. 十堰市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 39(5): 561-565.
[11]骆慧惠, 左江成, 罗妮娜. 宜昌夷陵地区11656例0~6岁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 32(1): 146-148.
[12]田勇. 抗佝偻病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 [J]. 儿科药学杂志, 2000, (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