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影响分析
作者: 张瑛琦 智永怡 翟海贞 柴琴琴 岳秉宏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根据APACHEⅡ评分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治疗30d,观察两组营养状况、神经功能恢复、胃肠道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0d后,两组的血清TP、ALB、Hb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0d后研究组血清TP、ALB、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期间主要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75%(11/53);研究组胃肠道并发症以呕吐、便秘为主,总发生率为3.77%(2/53),研究组胃肠道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率7.55%(4/53)明显低于对照组24.53%(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17)。结论: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胃肠道反应,并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个体化营养管理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NRS-2002;营养支持;急性脑梗死;营养状况;神经功能;胃肠道反应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血液循环疾病,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调查显示[1],超过6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代谢障碍。而有研究指出[2],营养状态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独立风险因子,营养不良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明显增高。因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尤为重要。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是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能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营养风险,是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依据。基于NRS-2002指导的营养支持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等营养干预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为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诊断标准,且经CT/MRI检查证实为前循环区域梗死;(2)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3)均给予降血压、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4)发病前胃肠消化功能、营养状况正常;(5)患者家属同意参加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疾病等;(2)病前出现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3)合并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4)中转至其它医院、主动放弃治疗及治疗期间死亡等。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53~72(62.35±7.35)岁,病至入院时间1.5~12(5.39±1.35)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13(9.42±3.06)分,手术方式:药物溶栓29例、机械取栓16例、药物溶栓联合机械取栓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9例、高脂血症32例、2型糖尿病18例;研究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1~70(62.06±7.24)岁,病至入院时间1.5~11(5.41±1.20)h,GCS评分6~13(9.41±2.95)分,手术方式:药物溶栓30例、机械取栓15例、药物溶栓联合机械取栓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32例、高脂血症35例、2型糖尿病16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降血糖、调脂及降糖等基础治疗,以及溶栓、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根据APACHEⅡ评分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脂肪乳剂、葡萄糖和微量元素、无机盐等配置的营养液;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口服或管饲喂养等肠内营养,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
观察组给予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使用NRS-2002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NRS-2002评分≥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则予以肠内营养,发病24~48h,营养液持续泵注,每天500 mL,初始泵速为30 mL/h,逐渐增加至70 mL/h;48 h后,每天剂量增至1 000~1 500 mL,泵速为70 mL/h。并观察患者每餐进食情况,指导患者健康饮食。2组患者均每6 h行血糖监测,本次研究共持续30 d。
1.3 观察指标
(1)营养状况: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和干预30 d后,采集空腹静脉3 mL,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液样品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2)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1个月使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范围为0~42分,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受损越严重;(3)胃肠功能并发症:记录患者呕吐、腹泻、便秘、胃肠道出血等胃肠道并发症。(4)预后:发病后电话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情况,0级:完全未受限;1级:未见残障,仅有轻微症状;2级:轻度残疾;3级:中度残疾;4级:重度残疾;5级:植物状态;6级:死亡。3~6级者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8.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清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d后,两组的血清TP、ALB、Hb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0d研究组血清TP、ALB、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主要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75%(11/53);研究组胃肠道并发症以呕吐、便秘为主,总发生率为3.77%(2/53),研究组胃肠道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对照组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状态1例,预后不良率为24.53%(13/53);观察组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预后不良率为7.55%(4/53);观察组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17)。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脑梗死发病后,脑功能区缺血缺氧损伤常导致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而致使其经口获得的食物减少,加之因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从而导致营养代谢障碍[6-7]。营养不良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风险因子,脑梗死后营养不良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增加病死风险[8]。研究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有效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9]。我国指南也提出要将营养管理是脑梗死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0]。但当前急性脑梗死营养支持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NRS-2002评分是基于大规模循证证据的营养风险评估工具,被多个国家脑梗死患者管理指南、专家共识所推荐,适用于超过99%的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估[11];同时,NRS-2002评分具有简便、耗时短、可信度和准确性高等特点,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12]。而基于NRS-2002评分的营养支持能为住院患者的营养方案指导提供更准确地指导。陶建花等[13]研究发现,NRS-2002评分指导下的分级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术后康复,避免营养支持的盲目性。钱颖吉等[14]也指出,基于NRS-2002评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在NRS-2002指导下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营养支持,结果显示,治疗30d后,两组的血清TP、ALB、Hb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0d研究组血清TP、ALB、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且效果优于常规营养支持方案,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5]。TP、ALB、Hb等指标是衡量人体营养情况的常用指标,上述指标水平下降时易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抗病能力减弱,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16]。NRS-2002能够前瞻性地、准确地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不良风险,并进行分级营养干预,NRS-2002≥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患者因受应激反应影响,机体长期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显著增加,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获得必需的营养需求和热量供应,减轻营养状况的恶化[17];同时,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可有效避免肠外营养引起的负氮平衡,避免肠道黏膜缺血、萎缩;并能改善肠道微生态,降低肠源性风险[18]。因此,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能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个性化营养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胃肠道并发症以呕吐、便秘为主,总发生率为3.77%(2/53),研究组胃肠道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有助急性脑梗死患者胃肠道恢复,减轻胃肠负担。NRS-2002≥3分的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保护肠道黏膜结构;还有助于患者后期饮食习惯恢复,从而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有助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已有较多研究表明[19-20],营养状况不佳不利于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对缺血半暗带蛋白质合成、葡萄糖利用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加剧脑缺血和神经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损害。而NRS-2002指导下的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有助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