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概况分析与启示
作者: 徐颖,杨媞媞,张倩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进展和经验。方法:综述了部分国家在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方面的进展和我国的营养教育经验。结果:明确了国内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为我国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结论:营养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国内外经验继续完善我国的营养健康教育。
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学生;国际经验
近年来,中国正经历着一个“营养转型”时期,即与儿童膳食营养不均衡和不良饮食行为相关的营养不足和微量营养素缺乏并存,超重肥胖的形势也日益严重[1-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7.9%,而贫血率也达到6.1%[3]。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成人期与营养相关的疾病[4]。国内外的一系列实践证明,营养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营养素养以及改善他们的膳食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5-9]。本文综述了部分国家在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方面的进展和我国营养教育经验,为我国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1国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营养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水平,目前已有近90个国家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营养健康教育[10],有效提升了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健康素养。
1.1美国
美国作为较早开展学生营养教育工作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启动了与营养教育相关项目[11]。60年代初启动的扩大食品和营养教育方案(EFNEP),旨在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均衡膳食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合理的饮食行为,改善个人和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该方案采用综合性营养教育方法,包括四个核心领域——饮食质量和身体活动、食品资源、食品安全、粮食保障[12]。截至2015年,EFNEP项目已覆盖37 702名儿童青少年及34万名家庭成员[13]。美国不仅通过独立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也强调把营养教育融入综合性项目协同开展,推动营养教育发展。2003年启动了协调学校健康计划(CSHP),目标人群为全国学龄前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要措施包括营养健康教学与食堂供餐结合,推广健康饮食,并通过“小菜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CSHP模式包括八个部分:健康的学校环境、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促进职员健康、家庭/社区参与[14]。到2014年,美国约75%的健康政策覆盖营养教育,约90%的地区政策设立了营养教育目标和学校膳食指导方针[5]。
总体而言,美国的营养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不仅关注学生,也重视整个家庭的营养知识和技能培训,强调对学生家长进行膳食营养教育;其次,以政策规定的形式保证了营养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最后,认识到综合营养服务的重要性,将营养教育与其他项目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
1.2日本
日本营养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立法确保营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结合学校供餐开展营养教育[15-16],强调营养师和营养教师的配备[17],使供餐成为营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1954年,日本颁布了《学校午餐法》[18],正式推行学校午餐;随后,最初的学校午餐计划逐渐发展为将食物供应与营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2006年,日本发布了《食育基本推广方案》,要求各地政府在国家统一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营养健康教育的推广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展营养教育。日本始终把配置充足的学校营养专业人员作为工作重点。日本法律规定学校必须设置营养教师[19],并开设营养教育课,将营养教育课提升到和其他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营养健康课程内容包括营养知识、垃圾分类和日本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20]。营养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营养师资格,确保营养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营养教师不仅管理学校供餐、与学生一同就餐,也要向学生讲授和宣传膳食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还负责学生的个人咨询[21]。人口仅1.2亿的日本已培养了85万营养师,营养师深入到日本的家庭、社区、学校、企业等。日本营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调查显示,儿童食育的民众比例由2005年的69.8%提升到了2008年的75.1%[22]。
1.3英国
英国的营养健康教育通过营养教育课程和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结合,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并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此外,英国还提倡全社会参与营养教育活动。190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与营养有关的法律,将学校食物供应纳入国家政策[23]。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控制英国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政府将营养改善的重点从健康食品供应转移到营养教育。1988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在中小学必修课程中对营养教育提出强制性要求,即公立学校必须向5~14岁儿童提供营养健康和烹饪课程,学习表现将作为个人毕业成绩的一部分[24]。此外,一些项目如Great Grub Club和Bash Street Way,针对7~11岁小学生探索基于网络的营养教育,综合了营养健康课程、在游戏中学习、父母参与等多种教学方式[25]。同时,该项目资助校园开垦土地、建设小菜园,通过种植、灌溉、采摘农作物等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农业知识和食物营养。
英国针对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也通过全社会参与的形式进行。与我国的全民营养周类似,英国从2002年开始,每年在9月17日—10月2日期间组织为期两周的“英国食品节”。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通常在学校、餐馆、医院、百货商店、广播公司、教堂和体育场馆等机构或场所,组织系列营养健康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26],促进全社会培养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创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4其他欧洲国家
19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制定营养相关法律,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27]。德国和荷兰是欧洲较早实施学生营养教育的两个国家。营养教育被纳入中小学课程,成为义务教育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两国还明确了营养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德国和荷兰分别有50%和100%的中学教师有资格进行营养教育。德国的学校还利用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营养教育,包括家长培训、学校营养开放日和营养交流活动。荷兰教育部编制并推广了多种营养科普教育材料,如规范化教材、电视节目、计算机软件、练习册、儿童图画书、食品模型、家长咨询资料等,提高学生营养教育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5全球性营养教育活动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促进学校(HPS)的理念[28],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开展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为进一步解决包括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在内的双重负担,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合作伙伴又提出“营养友好学校倡议”[29],倡导采取以校园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教育综合措施,包括5个核心内容:首先,制定营养友好学校政策,我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也是这个核心内容的体现[30]。其次,通过开展肥胖防控、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习惯培养等活动提高学校所在社区的营养意识和能力。第三,学校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制定营养健康课程。第四,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创造支持性校园环境。最后,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提供支持性营养和保健服务,促进学生健康[31]。
目前“营养友好学校倡议”已在全球18个国家开展试点,很多国家开展了营养教育试点建设,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并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取得了积极效果。美国将营养教育纳入全面健康教育和学校整体健康计划中,强调有效的、基于技能的健康教育和获得保健服务的机会等[13]。加拿大将HPS纳入学校社区规范,将学校的健康实践纳入学校的优先事项[32]。印度将学校卫生计划与国家卫生计划相结合,在中小学广泛推行HPS框架的系列政策,并通过评估进行完善[33-34]。此外,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开发了关于HPS的具体项目,如美国农业部的“提供我的盘子”[35]、英国的“伟大的Grub俱乐部”[25]、澳大利亚的“健康儿童网站”[36]等。
2我国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多项营养相关政策,推进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早在199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规定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较早提出将营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奠定基础。2014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2021年发布的《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都对中小学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的学生营养改善行动,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适龄营养教育活动[37];《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小学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从个人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38];《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中提出要全面推广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工作[39]。
基于以上政策,我国也积极开展营养教育项目。如2010年在多个省份实施了“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项目—雀巢健康儿童全球计划”,该项目旨在推动6~12岁儿童的营养、体育和卫生教育[40];2016年在北京市顺义区开展了城市中小学生校园营养教育策略研究[41];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组织全国7个地区的学校开展了“营养校园”试点工作等,通过开展校园内的营养宣传教育使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饮食行为也有所改变[42]。我国于2011年底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求结合学校供餐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计划” 地区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43]。此外,2021—2023年,北京市将在试点学校开展营养教育课堂,为学生讲授营养健康及食品安全等知识,开展家校联动健康宣传活动,并带动试点学校营养健康相关师资力量,编写营养教育教案和课程课件;2024—2025年将由试点学校营养健康相关师资力量独立开展营养教育课堂工作[44]。
目前,我国的营养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学校营养教育主要是以政策为基础,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45]。卫生、教育等多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完善,教师的营养健康教育能力需要提高[46],学校营养教育方式有待丰富。有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营养学相关知识仅在《体育与健康》《安全》等课程中提及,且由于师资力量不足,58%的学校只发放课本,无人授课,采取学生自学的形式[10]。此外,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营养教育差距较大,北京等城市有“营”在校园等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47],而农村学生营养教育仍相对落后[48]。“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显示,我国中西部农村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学校仅占64.6%,有专职教师的仅占8.7%[48],说明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学校比例仍然较少且师资力量不足。
3经验及启示
营养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营养健康教育。
首先,应完善营养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落实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确保为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稳定的资金。第二,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营养素养,制定统一的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使营养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第三,应加强学校供餐管理人员在合理供餐的营养教育方面的培训,逐步开展家庭和社区健康活动,创建营养教育环境。此外,还应扩大营养教育途径,推广“参与式”教学。以学校的营养健康课程为基础,与宣传材料、操作示范、学校园艺、烹饪教育和建设小菜园等参与性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营养健康相关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