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群蔬菜和水果摄入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相关性
作者: 夏娟 张玲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职业人群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并分析其与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相关性,为建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京津冀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选择北京市某单位健康体检的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对职业人群抑郁、焦虑及压力的影响。结果:调查人群蔬菜、深色蔬菜和水果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306.45、145.46、199.67 g/d;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4.40%、19.63%、6.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越高,出现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风险越低。结论:职业人群蔬菜水果的摄入与其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出现呈负相关,适量增加职工食堂中的蔬菜水果对缓解职业人群的心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人群;蔬菜水果;抑郁;焦虑;压力
抑郁、焦虑和压力是全球最常见的心理问题[1],也是影响卒中、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罹患精神障碍的人群占比已达到22.1%[5],我国居民的精神障碍状况亦不容乐观,一项在我国京津冀地区调查的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成人的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0.5%、16.6%、5.2%[4]。尽管精神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提示,个体的饮食会影响其情绪和心理健康[6-7]。目前,我国有关职业人群蔬菜水果摄入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北京市职业人群中开展蔬菜水果摄入与抑郁、焦虑和压力状况的关系调查,探讨饮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建立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20年8月—2020年10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调查前告知受访者调查目的及内容,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为研究对象,调查员开始一对一访问调查。
1.2方法
1.2.1基本资料调查本研究采用统一编制的京津冀地区社区自然人群健康调查问卷收集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所有调查数据均由专业化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采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睡眠等)、慢性病患病情况、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抑郁-压力-焦虑量表(DASS-21)等。
1.2.2抑郁、压力、焦虑判定方法本研究采用已被国内外相关研究验证具有良好信效度的DASS-21对人群的心理症状进行测评[8-1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9,抑郁、焦虑、压力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1、0.820、0.869。根据DASS-21的评分方法对本研究人群进行划分,即抑郁量表评分>9分判定为有抑郁症状、压力量表评分>14分判定为有压力症状、焦虑量表评分>7分判定为有焦虑症状。
1.2.3蔬菜水果摄入评估方法本研究人群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进行估算,通过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让受访者回忆过去一年内其蔬菜、深色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频率和平均每次的食用量,过程中借助标准化食物图谱帮助受访者进行食用量的评估。
1.3统计分析
本研究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人群基本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蔬菜、水果摄入水平与抑郁、焦虑和压力异常之间的关联。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进行,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3 337人,其中男性2 494人(74.74%)、女性843人(25.26%)。调查人群的年龄范围为21~60岁,平均年龄为(38.78±10.41)岁;受教育程度以大专/本科为主(60.23%)。筛选出具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4.40%、19.63%、6.70%(表1)。
2.2不同心理症状人群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比较
抑郁症状评分高的人群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89.77、184.27 g/d,而抑郁症状评分低的组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309.40、202.30 g/d;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人群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85.56、183.49 g/d,焦虑症状评分低的组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311.65、203.67 g/d;压力症状评分高的人群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80.60、176.81 g/d,压力症状评分低的组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308.45、201.43 g/d。抑郁、焦虑、压力症状评分高的人群其蔬菜水果摄入量均显著低于评分低的人群。
2.3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与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相关性根据调查人群蔬菜水果的日均摄入量四分位分组,在校正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运动、BMI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男性人群蔬菜和水果摄入量越高,出现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风险越低;而在女性人群中,仅蔬菜的摄入量与抑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关联未见统计学意义(表2)。
3讨论
本研究中职业人群日均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分别为306.45、199.67 g/d,男性的蔬菜摄入量(311.65 g/d)高于女性(291.19 g/d),但水果摄入量显著低于女性(男性191.24 g/d、女性223.36 g/d)。职业人群的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4.4%、19.63%、6.7%,显著高于同地区一般社区人群的比例(抑郁10.5%、焦虑16.6%、压力5.2%)[11],且女性职业人群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压力症状表现高于女性。相关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期间,公众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压力应激问题[12-13],而本研究调查时间为疫情期间,这可能是导致职业人群抑郁、焦虑和压力检出率增加的原因。
情绪及心理障碍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蔬菜水果摄入与抑郁、焦虑及压力等情绪障碍的关系尚无统一定论[14],有研究显示,蔬菜水果的摄入是情绪障碍出现的保护因素[15-18],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蔬菜水果的摄入对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19-21]。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蔬菜和水果摄入量的增加,出现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在男性人群中。机体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导致压力、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由于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类黄酮、植物化学物等,而这些物质可以减轻炎症和大脑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这可能是蔬菜水果摄入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呈现负相关的一个原因,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与既往研究[22]不同的是,本研究在女性职业人群中仅观察到蔬菜的摄入量与抑郁症状评分呈现负相关,而与焦虑和压力症状评分的关系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且女性职业人群水果的摄入量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评分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女性职业人群的蔬菜水果摄入量本身就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研究中女性人群的平均水果摄入量,故在本研究中未显现出低水果摄入的影响效应。此外,本研究女性职业人群中水果摄入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评分的结果提示,水果摄入过多可能是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果糖对大脑的神经通路具有刺激作用,这些神经通路会影响大脑对压力的应对,此外果糖会加重与抑郁和焦虑相关的症状[23],而水果中富含果糖,这可能是本研究女性职业人群中显现的过多水果摄入可能是抑郁、焦虑、压力的危险因素的原因之一,由于本研究中女性职业人群样本相对较少,未见统计学意义,未来有待扩大人群样本进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目前职业人群的抑郁、焦虑、压力状况不容小觑,这些症状与蔬菜水果的摄入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性别的职业人群结果不尽相同。此外,调查发现职业人群多数是在单位食堂就餐,因此,建议职工食堂可相应增加蔬菜水果的供应比例,或进行相应价格调整以激励职业人群用餐时尽可能多地选择蔬菜水果;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性别人群的饮食行为特点,区分性别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ental disorders[EB/OL]. 2019.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disorders
[2]Welsh J,Banks E,Joshy G,et al.Do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irectly increase risk of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a longer-term measure of distress[J]. BMJ Open,2021,11(2):e039628.
[3]Murray CJ,Lopez AD.Global mortality,disability,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 Lancet,1997,349(9063):1436-1442.
[4]Liu X,Cao H,Zhu H,et al.Associ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with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in Chinese general population:The CHCN-BTH cohort study[J]. J Affect Disord,2021(282):1278-1287.
[5]Charlson F,van Ommeren M,Flaxman A,et al.New WHO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onflict setting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9,394(10194):240-248.
[6]Sangsefidi ZS,Lorzadeh E,Hosseinzadeh M,et al.Dietary habit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a large sample of Iranian adul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nn Gen Psychiatry,2020(19):8.
[7]Sangsefidi ZS,Mirzaei M,Hosseinzadeh M.The 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intake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Iranian adul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BMC Psychiatry,2020,20(1):257.
[8]龚栩,谢熹瑶,徐蕊,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43-446.
[9]文艺,吴大兴,吕雪靖,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信度及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1):1436-1438.
[10]Norton PJ.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s (DASS-21):psychometric analysis across four racial groups [J].Anxiety,Stress,and Coping,2007,20(3):25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