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乡间知了菜
作者: 晋卿农历五月正值北方麦收季节,那日恰逢周末,我应厨友之约决定到济源邵原乡下考察、游玩。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沿途树木郁郁葱葱,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引起了我们做知了菜的兴趣。
知了属昆虫类,别名有蝉、地牛、蚱蝉、蚂唧留等,雄知了的腹部有发音器官,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古书中称在小麦成熟期出生的知了为“麦蜇”,它们的身子较秋季的蝉小,但肉却很多,极具食用价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古人吃知了的记载。
由于我们对当地不熟,便请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大叔做向导。据他说,早上8一10点是捕捉知了的最佳时机,到中午天气转热,知了便停止活动和鸣叫,就难以寻找了。在往捉知了的山上走时,山路蜿蜒崎岖,羊肠小道旁长满了奇花异草,不时飘来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各种昆虫、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时还会冷不丁地窜出一只野兔或惊起几只野鸡,把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就在我们感到精疲力尽想蹲下来休息一会儿时,就听见大叔在前边喊:“快到了,已经听见叫声了。”于是,我们又打起精神,爬上一个小土丘,终于看到了辽阔、碧绿的山洼,洼里是一层层人工梯田,麦子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荡,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麦浪。聚耳倾听,此起彼伏的知了叫声在山洼中飘荡,时有时无,时高时低,犹如乐队在排练着动人的田园交响乐。凝望着迷人的丰收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吟道:“小麦浪中观丰产,听取蝉声一片…”
正式行动之前,大叔告诉我们,捕捉知了也有讲究,不能莽撞,只能智取,要避免惊动蝉群。知了判断出有动静或危险时叫声会戛然而止,或成群成片地飞到另一处,跟人玩捉迷藏。只要发出“唧唧”的声音,知了以为是同类就会飞过来。后来,当地人还创作出一首捉知了的民谣:“知了知了唧唧唧,我来捉弄你别飞,拍胸学你唧唧唧,飞来飞去飞上身。”
就在我们手足无措时,只见大叔三下五除二给我们每人做了一顶用青蒿和荆条编织的迷彩帽,然后他双手拍打着胸脯,嘴里发出“唧唧唧”的声音,悄悄步入知了聚集的地方。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边拍胸脯边发出声音,虽然看着怪异,但确实灵验,只见知了们扑打着翅膀落到我们身上,好像把我们当作伙伴了。就这样,我们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百余只知了,有了充足的做知了菜的原料。
下山后已近午饭时分,我们早已饥肠辗,大叔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去吃午饭,我们推脱不了只好答应下来。由于我们都是厨师,便挽起袖管准备帮厨,大叔赶忙阻拦,认真地说:“你们做的是山珍海味,今天我让你们尝尝乡下人的手艺。”

只见他掐去一部分知了的翅膀,加入少许食碱搓洗了几分钟,再将知了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淋干水分后放入瓦盆中,加入食盐、花椒叶腌渍数分钟,又放入一些面粉搅拌均匀。接着,大叔往锅中倒入食用油,油热后投入知了,煎至膨胀呈金黄色后倒入盆中,农家小院顿时飘出一股诱人之香。此时,大婶也从田地里归来,她张罗着焖制小米饭、拌山野菜,不大一会儿饭菜便准备齐了。我们吃着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饭,就着清新、碧绿的山野菜,咀嚼着色泽金黄、外酥内嫩、奇香无比的油煎知了,均竖起拇指点赞道:“邵原野味,独一无二!”
太阳西斜时,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叔,回程的路上,每个人都若有所思。我们作为厨师,却只将眼光町着高档菜肴,忽视了乡间的美味小吃。其实,厨师们也应该从厨房走出去,在参加各种烹饪大赛、各种培训班的同时,多去各地的乡间转转,没准几就能遇到不一样的美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