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游食记
作者: 雍鹏程趁着假期,我们一家人从昆明出发,来了一次滇南游。
第一站是墨江县联珠镇碧溪古村落。碧溪,古名碧朔,曾为州县衙门驻地。碧溪村的村口有一个菜市场,除了卖各种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还有两三家食摊。我们走进其中一家,点了一碗云南知名小吃—米线。听老板介绍,他家的米线是用当地紫米制作而成,汤底是用猪骨熬制。只见餐桌上摆着各种小碗,里面装满了调味料,大概有十余种,包括腌韭菜花、萝卜干、炸花生、姜水、蒜油、辣椒油、木姜子油、花椒油等。
菜市场里还有一对年轻男女在售卖烤小黄牛肉干,香味扑鼻。听说古镇中做烧烤生意的不在少数,可烤的肉类繁多,有牛肉、猪五花、猪肝、猪心、猪腰子等。最特别的是烤猪连贴,即猪的胰脏,它和肝脏很相似,但较肝脏更硬、更臭,适用于炒、拌、卤等烹饪方法。我买了一点尝了尝,虽无异味,但却并不喜欢。
离开碧溪后,我们在位于墨江县城的一家民宿住了下来。民宿老板为我们推荐了一家当地人常去的菜馆,没想到竟有意外之喜,让我吃到了一直心心念念却从没吃过的云南另一种美食一骨头糁。
骨头糁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腌制食品,先用砍刀或石碓将猪骨头反复剁碾至米粒状颗粒,再混合五花肉、姜末、花椒、辣椒面、盐、高度白酒、八角、草果等,然后放进陶罐密封保存2一3个月即可,具有辣、香、咸、鲜等特点。它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与米饭同食,也可与其他配菜同炒或蒸,还可作火锅底料。店家用骨头糁给我们烧了一条小鱼,先将小鱼挂浆炸熟,再用热油将骨头糁爆香,加汤后放入小鱼,加盐等调味后即可起锅。

这家店里还有炒豆渣、炒藜蒿等本地菜,也颇适□。豆渣本是制作豆腐、豆浆等豆制品的副产品,之前总是弃之不用,后来历代厨人经过烹饪实践,将其变废为宝、粗料细作,发明了很多菜品,川菜名品“豆渣烘猪头”便是其一。这家店是将豆渣与少许芹菜末和胡萝卜同炒,由于猪油加得够多,所以吃起来非常香,味道也很丰富。
云南人经常吃藜蒿,我们以往见到的都是绿色的,且有异香,但是这家店里的藜蒿却通体洁白。老板告诉我们,这种藜蒿为本地特有,是天然的白化品种,与韭黄的“人工遮光黄化”有着本质区别。这种白藜蒿的香味并不浓郁,嫩茎纤维少、质地脆嫩,且略带清甜,烹饪后外脆里糯,适合凉拌、清炒。
结束墨江的旅程后,我们继续往南走,到达通关镇时艳阳高照、万里无云,风却有些大。在高速路服务区背面有一条通往村庄的路,我们便顺着这条路来到村口的幺店子,点了黄焖鸡、炒鸡杂、炒苦凉菜、苦菜汤等三菜一汤。
不多时,饭菜就上齐了。这家店做的黄焖鸡重油重辣,不太像本地菜,倒很像川渝的江湖菜。这类菜肴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专为跑高速的货车司机们“定制”,有的江湖菜甚至是由司机们参与“创制”出来的。西南大学蓝勇教授曾这样概括江湖菜的特点:“在外观上往往以大盘大格(大盛器、一份量大)为特征,刀工简约粗野,味型口感上大麻大辣大热(用海椒、花椒、胡椒、生姜等生猛调料)、重油鲜香(多用油配合增香),食材上杂烩多样,在经营方式上一菜鼎立(独门冲),可以单独立门面。”
在通关镇歇完脚后,我们又来到了普洱市,大街上各类餐馆林立,有烧烤店、牛肉店、米线店等。我们信步来到思茅老街,在一家家常菜馆点了小番茄炒韭菜、酸笋炒螺蛳、炸三线肉、炒猪肝,还在隔壁点了几个烤串和一个包烧黄喉。


普洱人很喜欢吃酸的食物,但用的不是醋,而是食材本身的酸味或是发酵而得的酸味。小番茄就是当地常用的酸味来源之一,用它炒的韭菜吃起来甘酸爽口,很是下饭。酸笋炒螺蛳的味道也很特别,螺蛳肉Q弹有嚼劲,且酸味浓郁。我发现,普洱跟昆明在饮食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善于小炒,比如小炒肉、炒各种内脏等,但其调味手法又跟川菜的小炒不同,突出干、香、酸、爽。比如,这家店的炒猪肝就很好吃,不像云南的炒法,让我怀疑它是一家川菜馆子。
就在我们快吃完时,店主和店员们正在收拾着要吃晚饭,我瞥见他们桌上有一盘腊肉,膘肥、色好,看起来就很有味儿,但不像本地的腊肉。我凑过去攀谈,老板娘热情地邀请我尝一尝。我夹起一片送入口中,觉得像四川的味道,一问才知,原来老板是四川眉山人。老板说,他来此地已有十多年,刚开始做地道川菜,但是当地人接受不了,于是他们便“看人下菜碟”,看客人来自哪里再决定用什么方法做菜。我仔细看了他们的菜单,依然保留了水煮、爆炒、鱼香等经典的川菜烹饪方法,难怪有些菜吃起来有川菜的味道。
这次的滇南游圆满结束,我们一家人品尝到了很多地方特色美食,也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多元。若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去尝尝那些难忘的美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3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