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流的美食故事
作者: 贺源在岁月的长河中,美食从来都不只是果腹的寻常物。它既是舌尖绽放的味觉盛宴,更是承载情感记忆、串联文化脉络的特殊纽带。对于有些知名人物而言,他们爱吃的食物背后都藏着独特的人生注脚—或是童年巷口的烟火气,或是异国他乡的思乡味。这些美食故事如同点点星光,镶嵌在他们的人生画卷里,描绘出鲜活立体的生命图谱。让我们循着香气,走进名人们的美食世界,解锁美食与人生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于谦:美食里的老北京烟火与江湖豪情
郭德纲调侃于谦有“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却鲜有人知道这位相声名家对美食的热爱同样深沉,他的美食世界充满了老北京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人情味。

于谦曾在一档节目中兴致勃勃地讲述北京早餐摊的门道,从糖油饼的酥脆“耳朵”,到豆腐脑搭配韭菜花和酱豆腐的独特讲究,每一个细节都透着老北京的市井气息。他说,炒肝儿的蒜香是老北京清晨的独特味道,卤煮火烧的浓郁汤底则承载着老北京人的家长里短。在他的记忆里,美食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着鲜活的温度和故事。
于谦对美食的热爱还体现在他随性的烹饪方式上。他在家做卤味时,桂皮、酱油的用量全凭感觉,充满了“玩儿票”的洒脱。在他看来,烹饪过程中的不完美,如油花溅到围裙上,不仅不算失败,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于谦曾邀请千万网红“特别乌啦啦”吃饭,并亲自下厨做白斩鸡。他把整只鸡清蒸后,让乌啦啦按“武吃”方式拆鸡,这种独特的待客方式充满了趣味性和仪式感。乌啦啦大口吃鸡腿,直呼吃出了“妈妈的味道”。在饭桌上,于谦还畅谈了对于火锅的童年记忆。那时他的家庭条件一般,一家人围坐在烧蜂窝煤的炉子旁,用铝盆来涮羊肉,虽然简单却满是温暖与幸福。他认为火锅代表团聚,能够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是拉近朋友之间距离的最佳场景。
马未都:美食牵系的乡愁与文化传承
马未都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文化学者,作为老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各种美食也爱得深沉。
在马未都心中,北京炸酱面是无可替代的家乡美食。他回忆小时候随母亲去姥姥家,一进四合院就大喊“姥姥、姥爷”,那份亲情的温暖至今难忘。为了招待他们娘俩,姥姥亲手擀面条并炸了一大盆酱,还准备了豆芽、青豆、心里美萝卜等各色菜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炸酱面的场景,是他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他说,即使后来吃了很多山珍海味,但都比不上一碗炸酱面,无论是寒冬腊月锅挑,还是三伏暑天过凉水,那味道都让人百吃不厌。
除了炸酱面,马未都对北京烤鸭也情有独钟。他提到,自忽必烈将北京定为首都起,75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无数美食,北京烤鸭便是其中的代表。软软的荷叶饼裹上蘸满甜面酱的鸭肉,再加上爽口的葱白,咬上一口,心里涌出满满的幸福感。他儿子早年出国留学,每次放假回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烤鸭,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家乡美食的魔力和文化的力量。
马未都还曾分享过一个难忘的美食经历。40多年前,他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文学编辑,那时正值寒冬,他半夜骑车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大雪。快到家时,他在东四九条西口看到路灯下支着一个卤煮摊,大锅里冒着热气,与漫天大雪构成一幅绝美画面。他坐下来点了一大碗卤煮、两个火烧,还加了肺头。摊主大叔告诉他,靠卖卤煮让四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生了孙子,脸上洋溢着幸福。那一刻,卤煮的香气、漫天的雪花和黄黄的路灯,构成了马未都心中关于乡愁的独特记忆。
兰妹:用美食传递“鲜活力”的生活冠军
兰妹是四川电视台美食专栏《吃八方》的主持人,这位生活在成都的北方妹子,凭借亲切幽默的主持风格和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四川省内家喻户晓的“美食冠军”。
兰妹与美食节目的结缘纯属偶然。最初,她在广播电台做维权节目,2003年兼职与飞哥搭档主持《吃在四川》方言广播节目,因配合默契、收视率高,2005年到四川电视台主持美食节目《嘴大吃八方》,也就是如今《吃八方》的前身。在广播电台做主持时,为了用语言生动展现美食,兰妹每样东西都真吃,还会回家自己做菜,遇到问题再向厨师请教,多年的积累让她形成了专业的美食评论功底。
兰妹认为,和美食打交道要懂得并保持“鲜活力”。美食的鲜活力体现在“不时不食,顺时而食”,这是漫长农业时代的文化积淀;做节目也要保持“鲜活力”,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做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她虽然被称为“资深美食家”,但却觉得自己离心中“美食家”的标准还有距离,认为美食家需要具备美食品鉴能力、客观评价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兰妹不仅在美食节目领域深耕,还积极拓展“上下游”,探索美食供应链、农产品、餐饮终端,以及主持的教育培训、传播技术、拍摄技术等。她就像四川的火锅一样,既传统又创新,不断尝试各种可能,让自己始终保持鲜活,过多姿多彩的人生。
邱永汉:以美食会友的商业传奇与人生哲学
邱永汉这位横跨财经、文艺与美食的传奇人物,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一生经历丰富,卖过“野味”,获得过日本最高文学奖“直木赏”,还活跃在投资理财、房地产等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邱永汉最津津乐道的还是美食。他尝遍世界各地佳肴,对中式料理尤有心得,所著《食在广州》被视为日本三大美食巨著之一。他平均每月在家里宴客3次并持续了30年,日本社会各界顶尖人物几乎都在他家吃过饭,邱家因此也被称为“邱饭店”。
在家宴客时,邱永汉会精心拟定邀请名单并根据客人的喜好设计菜品。他认为,人们很难拒绝美食的诱惑,美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享受美食、以美食会友是让人生变得有趣的重要方式。正是靠着这种方式,邱永汉构建起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积累了大量人脉,为他的事业提供了很大助力。
于谦的老北京美食情怀、马未都的乡愁美食记忆、兰妹的美食“鲜活力”、邱永汉的美食社交哲学,他们的美食故事各有千秋,却都展现出美食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美食不光满足了味蕾,更承载着情感、文化和记忆,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品味着丰富多彩的人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3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