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素食主义者
作者: 贺源中国的素食主义者
在古老的东方,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其倡导的“仁”便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种仁爱之心促使许多仁人志士在饮食上选择素食,在一粥一饭中践行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就像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他们秉持着儒家的仁爱理念,远离莺腥,以素食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纯净与道德的完善。他们在素食的质朴中品味生活的真谛,让这份悲悯情怀在岁月里延续。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宗旨,追求内心的清净无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素食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成为许多道家修行者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青山绿水间以素食为养,体悟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奥秘。在道观中,道士们每日的素食餐食简单而纯粹,不仅是对身体的滋养,更是对精神的修炼。从清晨的一碗素粥,到夜晚的几碟青菜,他们在素食中感受自然的馈赠,摒弃尘世的喧嚣与欲望。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迅速开枝散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不杀生”的教义,让素食成为众多僧人的坚定坚守,寺庙中的素斋逐渐发展成独特的饮食体系。从普通的青菜豆腐,到用豆制品、菌菇精心烹制的仿莺菜肴,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载着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寺庙的斋堂里,僧人们安静地享用着素食,在咀嚼间领悟佛法的真谛,将对生命的尊重融入每一口食物中。

到了近现代,素食主义者的身影在不同领域愈发活跃。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到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受季石曾的影响,加之听闻动物在死亡时会产生毒素,又联想到托尔斯泰作品中动物被屠杀的悲惨场景,便萌生了吃素的念头。他将素食的意义总结为“素食三义”:卫生、戒杀、节用,但他觉得在卫生方面忌烟酒对自己来说难以做到,在节用方面身处外国饭庄也未显优势,所以格外看重“戒杀”,毅然奉行素食长达12年。在此期间,无论身处何种社交场合、面对怎样丰盛的宴席,蔡元培都坚守着自己的素食选择,用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
到了现代,随着健康理念的盛行,素质主义者更加屡见不鲜,演艺界中就有不少。其中,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多次荣获金像奖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刘德华及其妻子就长期坚持吃素。女儿出生后,为了照顾家人的素食需求,刘德华甚至不惜推掉商演,亲自下厨为家人准备三餐。在忙碌的演艺生涯中,他始终将家人的饮食健康和生活理念放在首位,他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不仅是对家人的关爱,更是对素食生活的坚定守护。他的选择,让更多人看到了素食在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美好,也影响了许多粉丝对饮食的思考和选择。
李连杰选择素食与他的健康状况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经历了多次健康危机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选择了素食。他注重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早餐常是五谷杂粮粥,搭配蒸南瓜和水煮青菜,午餐和晚餐则以豆腐、香菇、木耳等食材为主,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少油少盐。李连杰常与朋友分享素食的好处:“素食让我的身体更轻盈,心灵更纯净,在习武和冥想时能更专注,更容易达到內心的宁静。”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广健康素食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外国的素食主义者
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素食主义的早期倡导者。公元前500多年,他不仅在数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饮食观念上也独树一帜。他坚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类不应为了口腹之欲而伤害其他生命,因此他倡导素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内心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在他建立的哲学学校里,学生们也纷纷遵循素食的生活方式,在简单的素食中思考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毕达哥拉斯的素食理念如同星星之火,在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逐渐传播开来,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对饮食和生命的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达芬奇以其惊世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闻名于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公开反对杀生吃肉。据说,他常常会在市场买下被捕获的鸟儿,然后放飞它们,让这些生灵重归自由。他的手稿中曾记录:“我无法忍受看到动物被宰杀,它们的眼神让我心碎。”
在饮食上他也坚持素食,从简单的蔬果、谷物中获取能量,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他的饮食以豆类、谷物、蔬菜和水果为主,尤其喜爱用橄榄油烹饪的蔬菜料理。他还擅长制作各种素食浓汤,将不同的蔬菜和香料巧妙搭配,创造出独特的风味。
在米兰期间,达芬奇常常与朋友在工作室聚餐,餐桌上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素食佳肴。他会向朋友们讲述每道菜的食材来源和烹饪方法,分享素食对身体健康和精神纯净的益处。他认为,素食能让人的心灵更加宁静,从而激发创作灵感。这种理念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无论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还是《最后的晚餐》的宏大场景,都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核心领袖、印度“国父”甘地的素食生活充满了苦行色彩。在南非期间,他住在简陋的农场里,饮食极为简朴。每天清晨,他用亲自磨制的全麦面粉制作粗糙的面饼,搭配水煮蔬菜和少量的椰枣。他认为,过度追求美食是一种奢靡,会让人丧失精神的纯净。
为了推广素食,甘地创办了素食学校和社区食堂,亲自教导人们种植蔬菜、制作素食,甚至编写了素食食谱。在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素食成为他非暴力抗争的一部分。1930年的“食盐长征”中,他和追随者们徒步388公里,一路上仅靠素食维持体力,以此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41.pd原版全文
甘地的素食理念影响了无数人,追随者们模仿他的饮食方式,将素食视为一种精神修行。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甘地依然保持着简单的素食习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非暴力和尊重生命的信仰。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素食主义者,他曾说:“素食给我们的大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素食主义,它就能改变人类的命运。”在普林斯顿的日子里,素食是爱因斯坦餐桌上的主角。他的早餐常是简单的全麦面包搭配自制果酱,再来一杯不加奶的黑咖啡,开启充满思考的一天;午餐多是新鲜的蔬菜沙拉,配上烤土豆或糙米饭,偶尔会有鹰嘴豆泥作为蛋白质补充;晚餐则更偏向清淡,一碗热腾腾的蔬菜汤搭配几片烤全麦面包,便是他的最爱。
他的私人厨师曾回忆,爱因斯坦对食物的新鲜度要求极高,会亲自去当地农贸市场挑选有机蔬菜,与摊主交流种植方式,甚至在自家小院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植生菜、番茄等蔬菜。爱因斯坦认为,亲手种植并食用这些蔬菜,能让他更贴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学术交流中,爱因斯坦也不忘推广素食理念。在一次国际物理学会议上,他拒绝了主办方准备的豪华宴席,转而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在街边素食小店用餐。他笑着对同伴说:“这些简单的素食,反而能让我的大脑更清醒,思考更深入。”这种对素食的执着,不仅源于爱因斯坦对自然的敬畏,更因为他坚信素食能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改变世界的未来。
到了现代,西方的素食主义者更是俯拾皆是。因出演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玛蒂尔达”而成名的娜塔莉·波特曼就是一位热衷于素食的明星。她的素食之旅始于《吃动物》这本书,其中对工业化养殖的描述让她深受触动,从那以后,她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在拍摄《黑天鹅》期间,为了保持身体轻盈和精神集中,营养师为她定制了严格的素食餐单:早餐是燕麦粥搭配新鲜浆果和坚果,午餐是藜麦沙拉搭配烤蔬菜,晚餐是豆腐炒菜搭配糙米饭。
作为公众人物,娜塔莉·波特曼积极推广素食主义,多次在采访中分享素食对健康和环保的益处,还参与动物保护公益活动。在她的婚礼上,所有的餐食都是精心准备的素食,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素食文化。她的坚持不仅影响了身边的人,也激励了无数影迷关注动物权益和环境保护。

在体育界,卡尔·刘易斯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在田径赛场上斩获9枚奥运金牌、10次世界锦标赛冠军,创造了无数辉煌,而他将自己的巅峰运动状态归功于素食。30岁成为素食者后,他的运动表现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愈发出色。他曾自豪地说:“作为一名运动员,我最好的表现是在30岁的时候,那时我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素食无法支撑高强度运动的传统误解,证明了素食同样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助力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奇迹。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饮食的世界里,践行素食既是一种克制的生活态度,也蕴含着对生命与自然的关怀。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出于信仰的虔诚、道德的自律、健康的追求或是环保的考量,毅然踏上素食之路,他们的选择早已超越个人饮食偏好,是对生活方式、自然与生命的深度思索,也启发更多人去探寻饮食与生命的深刻关联。i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sp2025114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