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背景下高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探索

作者: 赵珺 张海芳 徐海军 纳日 苏日娜 张海龙 苏晓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以服务经济为宗旨,为企业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X”证书制度为人才培养工作及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实践。“岗课赛证”融通则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的重要措施。高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是食品企业、检验行业的一线检验人才,要跟上食品企业、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势必要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本文以食品专业核心课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为例,探索了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一、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岗课赛证”融通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如果关起门来冥思苦想,人才培养的方向势必会脱离实际,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双元育人机制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稳固联系,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提升、技术研发及服务社会作为校企合作的方向,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调研企业相关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岗位定课程,将企业的文化、规范等融入课程中,将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引入教学团队,与校内教师共同研究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对食品企业的质检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调研,利用头脑风暴法、归纳法等对岗位工序或工作流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形成课程的素质、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二)校企共同修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

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我们调研了广东汇标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宝得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各大食品企业,邀请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修订并完善课程大纲。比如,将“1+X”可食食品快速检验证书的内容与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融会贯通,特别是实操环节,通过对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岗位应达到的专业核心能力三要素即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普适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提高师资团队教学实力

首先是“岗”。教师要积极探索并丰富实践经验,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定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完善并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近三年,团队教师到食品企业下厂锻炼累计达6个月,每学期带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三周,除了体验企业的真实工作外,还常与企业一线研发人员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前沿技术,将新技术、新工艺带入课程,并不断探索更多的合作机会,包括横向课题等,真正将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落到实处。

其次是“证”。团队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培训,通过考取证书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现有团队成员全部获得“1+X”可食食品快速检验证书。学校建立了考评站点,教师们深度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试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课证融通改革。

最后是“赛”。团队教师以指导、参赛等形式,了解、参与、解析教育领域中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比赛,逐步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效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

三、开发校企双元新形态教材

教材是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为了适应“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有必要进行新形态教材的开发。

首先,组建校企“双元”课程教学团队,充分调研企业岗位,在原有现代学徒制校级教材《食品理化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融入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岗位职业操守、道德要求、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课程整体设计,重构课程理论内容,通过校内层层筛选,最终与化工出版社合作出版校企新形态教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其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以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遵循学生的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检验职业能力成长路径,结合食品检验实际工作流程,提炼典型工作案例,形成教学项目,同时开发配套信息化资源,以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为基础,按照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模块进行任务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

最后,教材还将课程思政与实际工作进行了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四、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方式

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整合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和比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重构课堂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首先,将相关的“岗课赛证”要求和技能指标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

其次,与食品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室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最后,探索多元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分析、团队合作、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和案例中学习与思考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项目导向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二)将赛场搬到课堂,课赛有机融合

传统的课堂偏重理论传授,而当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能够将生动的赛场搬到课堂,实现“赛证融合”“课赛融合”。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每年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食品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农产品检验技能大赛(省级赛区)等,团队教师不断总结大赛经验,将大赛内容与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将比赛检测的内容从头到尾进行练习操作的条件和机会,比起赛前短时间内备赛突击效果更好。同时,课程团队对食品检验检测企业各个岗位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纳入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标准、技能大赛的技能标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等内容,将“岗课赛证”四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化教学,比赛成绩显著提高,2023年秋季的省赛获得了二等奖,获奖选手还有机会参加国赛。

(三)结合实际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对于学生来讲,大部分知识在学期末可能就已忘光,因此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如过程性考核占60%,最终考核占40%。在过程性考核中,针对知识点,要结合项目任务,每个任务结束后利用“学习通”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及每个教学任务的考核评价等都设置了一定的比重,共占20%;针对实操,将课内实验纳入考核范畴,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共占20%;剩余的20%,按自评及互评的方式,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情况。

(四)提高课堂效率,建设“岗课赛证”融通在线课程

传统的教学环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与企业的食品理化检验工作流程差异较大,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有必要借助“学习通”平台,建设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在线课程,合理搭建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内容。以检测食品中某个营养项目的含量为例,课前通常是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该项目的国家检测标准,课上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中,教师将任务分解,有些内容让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视频学习,教师重点讲解检测过程及注意事项,并通过课程平台的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提升课堂效率。课后,参照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检测营养素含量的任务,将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发布在课程平台上,学生将任务完成情况上传到课程平台,由教师进行评价。

五、发挥“岗课赛证”

的优势,拓展社会服务

专业的建设、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对社会服务的影响,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食品快检行业正兴起但又未达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有必要合理利用学校“1+X”可食食品快速检验站点,与专业课程紧密相连。一方面,利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从校内的食堂开始,对食堂内采购的食品原料、调料、餐盘等进行检验,保障食堂内食材及餐具的安全,同时建立起联动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学校的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考取了“1+X”可食食品快速检测证书的学生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中能够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参与食品安全培训、指导社区居民合理膳食,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拓展个人的社会服务意识,丰富自身的专业实践经验,充分体现“岗课赛证”一体化教育的优势。

总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经过“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后,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重构教学内容,并依据可食食品快速检验技能等级标准(“1+X”证书)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检测赛项技术要求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明显提高,“1+X”证书的通过率明显提升。

另外,重构内容后的《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材已经获得书号,将于年内出版,升级后的教材将以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更具指导价值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岗课赛证”一体化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食品科学领域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