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介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马高兴 苏安祥 杨帆 夏季高等教育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的食品类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食品企业,但企业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适应性弱,难以在企业中立足。其原因在于,传统的高等学校在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时数偏重,专业技能课时较少,与地区的相关资源优势联系不紧密,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不显著等问题。这也导致了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对于工作任务的解决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较弱,不利于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及食品企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应用型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指标,也是我国“十四五”及未来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现有理论的创新能力。
食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营养精准化、食用健康化、生产高效化成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在专业发展方向上作出新的调整和改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专业性强,对实践能力要求高。单纯的“讲授式”理论教学已难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亟需结合时代最新需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框架,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同时,这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了前期关于“案例-启发-探究多维教学模式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相关成果,把项目式教学方法嵌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中,结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探究与讨论,实现对专业相关内容的启发式教学,深入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的新型教学实践体系。该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功能食品等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教学效果良好,可较好地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兴趣不足、专业知识应用不深等问题,增强学生对食品产业相关技术、产品或事件进行辨证分析及独立思考应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创新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一、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针对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不深等问题,结合食品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诸多要求,为进一步推动高素质、创新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展开课程需求调研
通过典型调查和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对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展开专项调研,问卷涉及学生具体的课程喜好、对专业课程知识的需求、当前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及应用情况、未来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通过调研,基本掌握当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和掌握情况,为课程模式的调整提供了基础信息。
(二)项目式教学介导的课程“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功能食品等主干课程,及时更新课程中涉及的热点问题,对时事新闻进行挖掘和分析,构建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三)项目式教学介导的课程“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新模式的实践训练
改变过去以独立班级为单位、结合单一课程组的教学形式,充分依托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创造的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与校外优秀食品企业的合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与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推动新型教学模式和授课模式日渐进入应用阶段,逐步推动项目式教学的落实,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考核方面进行研究性讨论,帮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制度改革
构建“基础理论+具体热点问题探讨+理论与实践应用关系报告”的课程考核形式,这是对传统考核模式的一种突破,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综合的知识运用思维体系,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通过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反馈情况的分析,结合以往的调研结果,我们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比如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功能食品等课程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结构化、线性化和层次化分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我们还构建了新的教学板块,包括国际食品热点问题的挖掘与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关系的搭建、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应用,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全面思考的能力,使之更具大局观和全球视野。
为了使上述教学优化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们在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实施,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入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具体而言,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合理运用多种教辅材料,采取递进式案例法,进行启发式提问,并将教师互动式情景模拟纳入培训考核,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项目的开展,逐步形成项目式教学介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再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进一步调研,分析本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及用人单位的接受度,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具体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对课程教学经验、培养模式等进行总结,完善课程体系,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相关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具体而言,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体系,对创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基于项目式教学,结合“探究-讨论-启发”三种独立又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从项目的引入,一边让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去做,一边引导、组织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得出结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循环往复,助力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可得到锻炼和加强,并通过团队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其自我学习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具现化食品中的具体物质及化学反应,使之抽象化、理论化且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运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身授课难度大、课程目标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高效吸收和合理掌握相关知识,最终会导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兴趣不高,在专业技能上掌握较差,独立思考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创新意识较低。针对目前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激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社会中具体的食品相关项目案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新模式,解决该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思维弱化等问题,提高学生辨证分析及独立思考应用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初步形成了“探究-讨论-启发”教学模式,但所涉及的具体案例及相关探究方向仍未形成基本的体系组成框架,导致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未来,要在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具体实践案例,构建全新的教学框架,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