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师文添 王蕊 邵虎 汲臣明

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0

作为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之一,肉类食品在人类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肉制品加工业更是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更为有效,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凝聚力量不够

虽然有课程团队,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在进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时效率不高。由于缺乏考核机制,有的教师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则是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大

在工作上,部分教师需要承担备课压力、教研压力、政治学习压力、论文辅导压力、各类竞赛压力、社会实践压力、职称评审压力、班主任工作压力等;在生活中,又面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课程思政改革。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研究不够透彻,对学生学习习惯、兴趣、思想、态度、价值观的了解不够,不能因材施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有限,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相对滞后。同时,缺乏对课程教学氛围的创设意识,不能把思政案例巧妙、自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显得生硬、牵强附会。课程思政是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既要营造实施的环境、语境,激发学习兴趣,又要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适合学生的话题、语境,运用教学智慧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提升教学的亲和力。

(四)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有限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不高,不能准确地确定课程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元素,很难巧妙地、无痕迹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此外,教师挖掘的课程思政案例没有典型性,不能很好地挖掘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中特有的思政元素,出现了生硬扯皮、雷同案例等情况,使课程思政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五)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

对课程思政成效进行检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不同的是,思政课程很难具体量化到考核的形式和标准上,因此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比如,未能把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与评优、评职称、评职级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考核体系;未能建立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使教师从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六)教师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能力不足

教师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上存在认知误区,没有将二者之间的界限打通,不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配合与互动。

二、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下面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问卷、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分析确定课程思政目标。秉承“技术精湛做肉品,情系民生为苍生”的职业素质目标,达成“懂肉品加工原理、通工厂管理知识”的职业知识目标,实现“精肉品生产技能、会知识现场应用”的职业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国情怀、职业素养、个人品格”三维思政元素,从而培养“知识博、技能精、素养高、有情怀”的高素质肉制品加工及管理人才。

(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全员育人。打造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行动起来,通过政治学习、收听讲座,增强思政教育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关心和教育每位学生。

2.全方位育人。增加课堂研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加强核心价值观引导,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3.全过程育人。贯彻“全程育人”的理念,根据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把育人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

(三)课程思政挖掘维度

本课程采用的典型思政素材类型、对应的思政目标和具体的思政素材如表1所示,包括肉制品加工历史文化,肉制品加工先进人物的工作精神和品质,肉制品安全事故带来的启示(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肉制品加工技术蕴藏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精神等。

(四)课程思政目标融入路径

1.课前。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和视频,设置讨论话题,对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课中。教师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点、技能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将价值塑造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在实训环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吃苦耐劳、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品质。通过产品品质评定的技术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训任务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后。教师借助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拓展学习资源,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借助QQ群、智慧职教进行交流,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同时,教师担任学生的心灵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帮助学生解答困惑和进行心理疏导,探讨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

(五)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由任课教师、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考核组,通过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专业方面的操守,分析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习情况的变化,对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品德、思想表现、个人情感、学习愿望与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动态评价,并采取座谈评比法、观摩评比法、知行综合评比法等多种方式,最后给予一定分值。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任重道远,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接班人的重任,肉制品生产技术作为一门食品类专业课程有其特殊性,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形成典型教学案例,最终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